cik与dc细胞联合治疗145例晚期恶性实体瘤论文

cik与dc细胞联合治疗145例晚期恶性实体瘤论文

ID:25383058

大小:51.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20

cik与dc细胞联合治疗145例晚期恶性实体瘤论文_第1页
cik与dc细胞联合治疗145例晚期恶性实体瘤论文_第2页
cik与dc细胞联合治疗145例晚期恶性实体瘤论文_第3页
cik与dc细胞联合治疗145例晚期恶性实体瘤论文_第4页
cik与dc细胞联合治疗145例晚期恶性实体瘤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cik与dc细胞联合治疗145例晚期恶性实体瘤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CIK与DC细胞联合治疗145例晚期恶性实体瘤论文【摘要】目的研究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和树突状细胞(DC)联合治疗晚期肿瘤。方法从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体外经GMCSF和白细胞介素4(IL4)诱导产生DC细胞,淋巴细胞经干扰素γ(IFNγ)、IL2、CD3单抗和IL1α体外诱导产生CIK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IK的表型,并回输患者进行治疗,至少接受3次治疗。结果82例可评价病灶的患者中,3例完全缓解(CR),7例部分缓解(PR);31例不可评价病灶的患者中.freelin离心×20min,收集上清为肿瘤组织/细胞裂解物。1.4方法1.4.1CIK细胞的制

2、备参照文献3。新鲜分离的患者抗凝外周全血100mL,经Ficoll淋巴分离液梯度离心(500r/min×15min),取界面层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bloodmononuclearcells,PBMNC),用RPMI1640培养液悬浮细胞,离心(600r/min×10min),洗涤细胞3次后,细胞数约为106,用AIMV无血清培养基调整细胞密度为(4~6)×106mL-1,置于37℃、体积分数为0.05的CO2中培养2h。收集非贴壁细胞,用含人AB血清的完全培养基调整细胞密度约为1×106mL-1,加入IFNγ1000U/mL,24h后加入rhIL2300U/mL

3、,CD3McAb70ng/mL,IL110U/mL,每3d换液1次,同时补加rhIL2100U/mL。1.4.2DC细胞的培养参照文献4。在1.2.3获得的贴壁的PBMNC细胞中加入含GMCSF1000U/mL、rhIL41000U/mL的AIMV培养基,在37℃、体积分数为0.05的CO2中培养,每3d换液1次。第3d将肿瘤抗原加入DC培养液内,第5d加入TNFα1000U/mL,第7d将部分负载后的DC按1∶5的比例加入CIK培养液中,共培养5~7d。1.4.3细胞增殖动态观察细胞增殖,采用标准白细胞计数方法,计算每毫升中的细胞总数。1.4.4细胞表型测定收集培养

4、第1d和第12d的CIK细胞,PBS洗涤细胞2次,使用不同的抗体组合标记细胞,这些抗体组合为:CD3CY5,CD8PE和CD3FITC,CD56PE,室温孵育20min后,PBS洗涤细胞2次,流式细胞仪分析。1.4.5细胞回输收集培养12~14d的CIK细胞,细胞总数1012个,600r/min×10min离心、洗涤2次后,细胞溶于生理盐水100mL中,细胞量1010mL-1,静脉滴注,3h内回输患者体内。收集培养7~14d的悬浮的、经过表型鉴定的成熟DC,溶于1mL生理盐水中,106mL-1皮下注射。1.5疗效评价疗效指标包括客观缓解率(OR)、有效率(RR)和临床受益

5、率(CBR)。1.5.1可测量病灶的客观缓解率(OR)主要采用CT或胸片、B超测量病灶大小(双径测量),按HC)等能激活T细胞的分子,不能被T细胞识别,而无法激活T细胞介导的主动免疫。而今,恶性肿瘤的过继性免疫治疗已经成为肿瘤治疗的重要辅助手段。在临床上,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等细胞治疗已经成功用于某些肿瘤的冶疗,取得一定的疗效,但其缺点也很明显;体外增殖数量少、细胞杀瘤活性低、不良反应大等,限制了其进一步推广应用。CIK细胞是以CD3+CD56+细胞为主的异质细胞群,是一种非MHC限制性的高效溶肿瘤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目前临床所用CIK细胞主要是以CD3+/

6、CD8+和CD3+/CD56+为主的异质性细胞6。童春容等已经将CIK细胞用于临床白血病的治疗,并取得较好的疗效7。DC细胞是体内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能激活幼稚T细胞,并且它抗原递呈能力比B细胞和巨噬细胞强100倍,在机体免疫系统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将负载抗原的DC细胞与CIK细胞共培养后,可促进DC与CIK细胞成熟5,并可促进CIK的增殖和功能,其机制可能为:(1)成熟的DC表面的大量树枝状突起可使其负载肿瘤抗原并呈递给CIK细胞;(2)激活后的DC分泌IL12、IL18及IFNγ等细胞因子,刺激Th0、Th2细胞向Th1细胞分化

7、,并强烈激发Th1型特异性免疫应答;通过MHCⅡ类分子途径将外源性的肿瘤抗原呈递给CD8细胞,同时还提供充分的共刺激信号。笔者认为,DC有可能在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之间起到桥梁作用,而DCCIK治疗可作为肿瘤过继免疫治疗的首选方案。本研究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随着诱导培养时间的递增,CIK细胞CD3+CD8+、CD3+CD56+双阳性细胞的比例增高,与培养前相比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这说明诱导活化后的细胞既具有T细胞标志(CD3),也有NK细胞表面标志(CD56)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