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339501
大小:50.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19
《浅谈如何提高课堂实效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如何提高课堂实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课堂实效性 张小文王燕萍 (四川省广元外国语学校) 提高课堂效率,是教师谈论的老话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对提高课堂效率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在这里提出来,有不对的地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效率,是指成本一定的情况下,效果与时间的比值,或者,时间一定的情况下,效果与成本的比值。现实中,情况总要比数学的公式更复杂。所谓“课堂效率”就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现实情况。 课堂基本元素包括可变的量值和不可变的量值两种,可变的量值有: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方法、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课堂的情景
2、设计等。不可变的量值有:学生的学习基础、一节课的时间、已经选用的教学资料等。 要提高地理教学效率,对不可变的量值我们一般不去白费功夫,主要应在可变量值上狠下功夫。我认为,我们作为教师应做好下面几点: 一、认真研究学生的学习基本情况、教学资料等不可变量值,设计好教学情境,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教师对所上班级的基本情况应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再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教材、教学资料的取舍,教师要依据课标,明确所讲内容的地位,精心做好教学设计。还需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适当的科学整合、合理取舍。如,可以对知识进行一定的增减,可重组顺序,
3、可选择教材以外的更适合的案例,精心设置例题和把握课堂练习的难易程度等等。特别是40分钟的时间里教学情境的设置,据心理学家研究,一节课学生思维的最佳时间是上课后的前5分钟到20分钟。所以,课堂教学要提高效率就要把握时间分配。珍惜时间不是教师急不可待地把课堂内容讲完,而是要多给学生时间思考。教师可根据不同课型安排教学过程,调整教学方法,保证在最佳时段内完成主要任务、解决关键问题,然后再通过精心设计的练习或讨论等,使教学过程一直向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进行,保证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内均有所获。我一直坚持在每次提问之后都要“等一等”,哪怕只是几十秒钟。让所有的
4、学生开动脑筋,进行思考,为解决问题做出自身的努力。经过这一点时间的思考,他们也许就能恍然大悟,不仅省去教师讲的时间,而且有利于面向全体,提高课堂效率。 二、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初中时基本不学地理,学了的知识到高中也忘得差不多了,而高中课程设置又是把最难的《地球运动》《大气运动》排在前面,学生学起来非常困难,所以很快就没有了兴趣,到高三后欠账太多,学起来就更加困难。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缩小差距,我认为可以用下面两点办法: 1.精彩合理的情景创设,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新课程标准指
5、出: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与技能、地理思维和情感,获得广泛的地理活动经验。那么,教师就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归纳、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地理思维能力,形成独特的地理语言,逐步掌握正确的地理学习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结合自己学生的水平和能力,创设合适的合作情境与机会,营造出探究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 2.教学中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让生活融入课堂,地理问题回归生活,使学生体味学习地理的乐趣。让地理从生活中走来,再有目的地将地理问题提炼出来,让
6、地理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地理,用“地理”的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地理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积极性的活力源泉。 三、恰当使用多媒体 学生对高中地理感觉困难的原因,一方面是难度大、兴趣不高,另一方面是太过抽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地理学习最好的方法就是到野外去考察,比如河流的冲刷问题,教师在黑板上画再多的图,学生都难以理解,如果让他们实地去看一下,马上就会明白,用不着过多的讲解,都江堰的科学原理一看便知。可是,高中不具备这样的教学条件。多媒体就成了地理教学中的重要
7、手段,我在高中阶段为学生准备了几部必看的电影《天崩地裂》《后天》《可可西里》《红河谷》以及中央台《地球脉动》系列节目等。通过图片、视频、电影向学生展示他们不了解的沙漠、热带雨林、两极地区等地理环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丰富教学容量,并把教学内容直观、形象、生动地体现给学生,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充分发挥小组协作作用 实践证明,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中的确有不少困难,但并非难到不能实施。只要教师以先进理念为指导,积极钻研现代学习理论,大胆尝试,勤于实践,不断完善,一样可以让学生享受到合作学习的乐趣,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