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评价论文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评价论文

ID:25208909

大小:53.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18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评价论文_第1页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评价论文_第2页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评价论文_第3页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评价论文_第4页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评价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评价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评价论文.freelicstroke.MethodsQTcdeasuredonsimultaneous12-leadECGsin72elderlypatientsicstrokeand72normalcontrols.Theresultsalcontrols(P0.01).ConclusionQTcdservesasanindicatorformonitoringelectrocardiograminelderlypatientsicstroke.Key[摘要]目的:比较非体外循环(off-pump)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常规体外循

2、环(on-pump)CABG的早期结果,评价它们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收集近年来在本院治疗的102例冠心病患者的资料,根据手术方法分两组,其中A组(39例)在体外循环下完成CABG,B组(63例)行非体外循环CABG,比较两组术前合并症、手术风险、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结果:两组术前年龄、血管病变支数、手术风险评分等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A组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值明显低于B组(P0.01);B组中有4例术中转为体外循环手术;术后A组死亡率偏高(18%),但与B组(4.8%)相比无显著性差异;术后并发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非体外循环CABG适合大多数冠心病患者,与体外循环下手术相比

3、,并不增加手术风险。[关键词]非体外循环;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是近年来兴起的新技术,此技术对患者损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特别适用于高危患者[1~3],正被越来越多的外科医生接受。作者将几年来本院开展的非体外循环(off-pump)CABG(OPCAB)与常规体外循环(on-pump)CABG进行比较,并评价其临床疗效。1对象和方法1.1对象1997年5月~2004年5月,102例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转入本科行CABG。男82例(80.4%),女20例(19.6%);年龄45~84岁,平均(6

4、6.1±8.3)岁;不稳定性心绞痛34例(33.3%),合并陈旧性心肌梗死26例(25.5%),高血压59例(57.8%),糖尿病6例(15.7%)。患者分为两组:体外循环组(A组)39例,非体外循环组(B组)63例。1.2手术方法A组行标准体外循环CABG,采用中低温(28~32℃),国产膜肺(希健.Ⅰ型)氧和,用冷血停搏液(1∶4)进行心肌保护。B组在非体外循环下完成CABG,术中控制容量,用心脏固定器固定心脏(CTS、OctopusⅡ或Genzyme)。两组均采用左侧内乳动脉(LIMA)、桡动脉和大隐静脉作为血管移植物,优先吻合前降支动脉(LAD),部分患者采用序贯吻合。

5、有4例患者由非体外循环转入体外循环。两组共完成296支血管桥,其中LAD吻合93例,右冠脉86例,序贯桥16例。1.3统计学处理数据以ˉx±s及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u检验及t检验,P0.05表示有显著性差异,P0.01表示有极显著性差异。2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各参数的比较见表1。其中A组有17例(17.39,43.6%)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而B组只有9例(9.63,14.3%)LVEF5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两组患者术后各参数比较见表2。表1两组患者术前各参数的比较(略)注:括号内为所占百分比;表中单位除标注者外均为例表2两组患者术后各参数的比较

6、(略)注:括号内为所占百分比;表中单位除标注者外均为例3讨论OPCAB近几年来已被越来越多的外科医生接受,在CABG中的比例逐年增高。本组有60%以上的患者接受OPCAB。大宗病例报道,与体外循环CABG比较,OPCAB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4]。更有作者认为,OPCAB适用于几乎所有冠心病患者,而且治疗效果满意[5]。从表1中可以看出,术前A组有超过40%的患者LVEF50%,而B组仅有不到20%的患者LVEF50%,差异显著。术后A组中有7例(7.39,18%)在围术期死亡,虽然与B组死亡率(3.63,4.8%)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作者仍然认为A组死亡率较高并

7、与患者LVEF50%相关。国外大宗病例报道,年龄超过70岁、女性、LVEF值低下、高血压、糖尿病以及曾经患有脑梗死、心肌梗死或既往有心脏手术史等,是CABG术后近期死亡的高危因素[6,7]。作者认为LVEF低下并不是手术的禁忌证。有报道对2支以上血管病变并且合并心室功能不全的患者,内科治疗的预后比外科治疗更差[8]。从本组资料中可以看出,术前两组其他因素比较并没有明显差异,术后并发症比较也无显著性差异,说明OPCAB并未增加手术的并发症和围术期死亡率,适合大多数CABG患者,可作为首选治疗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