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118771
大小:51.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8
《出血性脑梗死20例临床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出血性脑梗死20例临床分析【论文关键词】出血性脑梗死;CT;预后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方法:通过头颅CT和临床检查,回顾性总结分析20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结果:20例均于发病后以CT证实为出血性脑梗死,大面积梗死或多发性梗死11例,原梗死灶出血18例,发生出血性梗死后原有症状加重。结论:出血性脑梗死的预后主要取决于出血性梗死的部位、范围及合并症,出血性脑梗死是影响患者生存的严重并发症,动态头颅CT是诊断出血性脑梗死的可靠手段,及时诊治可改善预后。 出血性脑梗死并非少见,既往多由尸解病理诊断,自CT、MRI检查普及以来,其临床确诊率
2、有了很大提高,我院自2000年以来经CT诊断的出血性脑梗死患者20例,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14例,女6例;年龄59岁以下3例,60岁以上17例。平均年龄61.5岁。有高血压病史者8例,糖尿病史6例,冠心病史2例,风心病并心房纤颤4例。 1.2临床表现:20例均发生脑梗死,其中17例在安静状态下发病,3例在活动中发病,从脑梗死发病至发现出血性脑梗死时间为:2~7天6例,8~14天12例,15天以上2例,发生出血性脑梗死时,原有症状加重。 1.3CT检查 1.3.1大脑中动脉分布区大面积梗死12例,多发性梗死6例,小脑半球大面积梗死2例。出血性表现为
3、不均匀斑片或点状出血者18例,单一血肿2例。经治疗后恢复期复查CT提示:18例出血部位显示低密度影,周围无水肿带,基本吸收。1例血肿吸收好转,1例血肿较原来病灶扩大。 1.3.2根据头颅CT表现,分为4型:(1)出血性梗死Ⅰ型,即沿着梗死灶边缘小的斑点状密度增高。(2)出血性梗死Ⅱ型,梗死区内较大的融合的斑点状影,无占位效应。(3)脑实质血肿Ⅰ型,血肿块不超过梗死区的30%,伴有轻度占位效应。(4)脑实质血肿Ⅱ型,高密度的血肿块超过梗死区的30%,伴有明显占位效应。本组属出血性梗死Ⅰ型7例,Ⅱ型12例,脑实质血肿Ⅰ型1例,Ⅱ型1例。 1.4治疗和预后:本组患者确诊后立即修改治疗方案,根据
4、病情加用20%甘露醇、速尿、人血白蛋白、抗生素等治疗,定期复查心电图、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等。 2结果 17例病情好转出院,1例转外科手术治疗好转出院,1例意识障碍加深及并发肺部感染和应激性溃疡,自动出院,1例死亡。 3讨论 出血性脑梗死系指脑动脉主干或其分支栓塞,或血栓形成,发生脑梗死后,出现动脉再开通,血液从病变的血管漏出,或穿破血管进入脑组织形成。出血性脑梗死的机制:(1)血管的自然再通与灌注损伤。多数学者认为,脑梗死后,由于栓塞动脉的栓子被溶解或治疗崩解造成血管再通,而栓塞远端的血管,尤其是毛细血管缺血坏死,此时在正常血压下也可造成血管破裂出血,从而形成出血梗死
5、,因为血液的突然恢复,可能会加重脑水肿或导致出血性转化。(2)血管的自动调节功能受损。在一定时间内重灌注缺血的脑组织,虽然可挽救脑细胞或增加恢复的可能性,但可导致再灌注损伤,这是由于血管内皮细胞缺血受损,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脑屏障开放,重新供血可能导致血液渗出,引起梗死后出血。其危险因素包括:①高血糖:高血糖可加重脑水肿形成和破坏血脑屏障,降低脑血流,故临床上急性脑梗死急性期不宜用高渗糖[1]。②病因、部位、面积:心源性栓塞如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伴发的脑梗死,大脑皮质下中心区脑梗死,大面积脑梗死,易发生出血性梗死。③年龄:国内田氏等发现60岁以下患者的脑梗死较60岁以上患者更容易继发出血,可能是
6、因为其血供储备丰富,更容易形成侧支循环,再灌注的发生率也更高,故易出血[2]。④再灌注发生时间及梗死程度脑梗死后缺血持续时间越长,缺血区血管破坏越严重,再灌注后也越容易发生出血,脑梗死越严重越容易易继发出血。⑤抗凝溶栓、扩容、扩血管药物的应用,均可促发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责任编辑:admin)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发生病情变化者应及时行CT检查,因脑出血早期经CT检查出现高密度病灶时阳性率达100%,这样有利于及时确诊和治疗。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