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脑梗死38例临床分析

出血性脑梗死38例临床分析

ID:15138645

大小:30.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8-01

出血性脑梗死38例临床分析_第1页
出血性脑梗死38例临床分析_第2页
出血性脑梗死38例临床分析_第3页
出血性脑梗死38例临床分析_第4页
出血性脑梗死38例临床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出血性脑梗死38例临床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出血性脑梗死38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icinfarction,HI)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对38例H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诊断脑栓塞23例(60.5%),脑血栓形成15例(39.5%);发生于2周内者36例(94.7%);血肿型18例(47.4%),非血肿型20例(52.6%);大面积梗死者30例(78.9%)。治疗有效率60.5%,病死率13.2%。结论对于脑栓塞及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应在发病2周内多次进行CT复查,以利于HI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关键词】出血性脑梗死诊断危险因素预后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icinfa

2、rction,HI)是指脑梗死后梗死区血液再灌注而发生的继发性出血[1],是影响患者生存和致残的严重并发症。随着CT和MRI的广泛应用,HI的临床诊断率大大提高,加上近年来抗凝剂、溶栓剂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应用,使脑梗死后再出血的风险增加。现将我院2005年1月—2007年6月收治的38例HI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2005年1月—62007年6月共收治HI患者38例,其中男23例,女15例;年龄43~76岁,平均年龄57.4岁。既往有冠心病合并心房纤颤病史者10例(26.3%),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房纤颤11例(28.9%),高血压病22例(57.9%),糖

3、尿病9例(23.7%),缺血性脑血管病4例(10.5%),均无明显后遗症。所有病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2],本组病例均经过2次及2次以上头颅CT扫描证实。1.2临床特点所有患者均为急性起病,其中动态起病25例,静态起病13例。出现意识障碍7例,偏瘫27例,失语10例,头晕、头痛8例,偏盲2例。38例HI患者中,临床诊断脑栓塞23例(60.5%),其中心源性脑栓塞21例(55.3%)。脑血栓形成15例(39.5%)。入院时已表现为HI者2例,入院时表现为缺血性脑卒中者36例。36例以缺血性脑卒中入院的患者中,29例经积极治疗病情仍加重,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加

4、重或出现意识障碍8例,头痛20例,恶心、呕吐10例,偏瘫加重6例,肢体抽搐2例,精神障碍1例,复查头颅CT发现HI。其余7例经治疗后病情逐渐缓解,常规复查CT时发现HI。HI发生在发病48h内3例,48h~3天7例,4~7天15例,8~14天11例,15天及以上2例,其中发生于2周内者共36例(94.7%)。36例以缺血性脑卒中入院的患者中,19例予以降纤或抗凝治疗,应用前均予凝血功能测定显示基本正常。但仍有1例(2.6%)HI发生于降纤治疗后,1例(2.6%)发生于抗凝治疗后。1.3CT表现HI在CT上表现为片状低密度影内出现斑点状、斑片状、条索状或团块状高密度影。其中表现为大片状或团块状

5、高密度影为血肿型,梗死灶内散在斑点状、斑片状、脑回状高密度影为非血肿型。1.4治疗方法6复查CT确诊为HI后即停用抗凝、降纤、抗血小板聚集、血管扩张药物,改为中性治疗,加强脱水降颅压,给予脑细胞保护剂以及其他对症治疗,动态观察血压、血糖、电解质,控制血压、血糖,预防并发症。1.5短期疗效评价根据患者入院和出院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改良的斯堪的纳维亚及爱丁堡脑卒中量表)的变化情况,结合其生活能力状态进行短期疗效评价(如住院时间超过30天,则评价30天时的疗效),分为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无变化、恶化和死亡6级。前3级为有效,后3级为无效[3]。2结果2.1HI类型本组血肿型18例

6、(47.4%),非血肿型20例(52.6%)。其中大面积梗死者30例(78.9%)。出血部位在大脑皮质28例(73.7%),基底节区7例(18.4%),丘脑1例(2.6%),小脑半球2例(5.3%)。2.2疗效经积极治疗后,38例HI患者中,基本痊愈5例,显著进步8例,进步10例,无变化7例,恶化3例,死亡5例,有效率60.5%,病死率13.2%。3讨论3.1HI的发病机制多数学者认为HI的发病机制主要与梗死区血液再灌注及侧支循环形成有关。3.1.1血液再灌注HI最主要病因为脑栓塞,特别是心源性栓塞,本组心源性脑栓塞发生率为55.3%。而血液再灌注多发生于脑栓塞患者[4]。脑栓塞发生后,随着

7、栓子破碎、溶解或向远端移动,血管部分再通,发生血液再灌注,使已发生缺血性坏死的血管远端破裂出血。脑栓塞引起的HI发生较早,出血量较大,多为血肿型,临床症状较重。63.1.2侧支循环形成大面积脑梗死引发脑水肿,病灶周围组织毛细血管受压而发生缺血、坏死,水肿消退后,侧支循环开放,已发生坏死的毛细血管破裂而发生血液渗出,引起梗死灶周围斑点、斑片状出血[5],CT表现为非血肿型,临床症状相对较轻。脑梗死第2周是病灶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