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血压波动的临床观察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血压波动的临床观察

ID:25069985

大小:68.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8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血压波动的临床观察_第1页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血压波动的临床观察_第2页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血压波动的临床观察_第3页
资源描述: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血压波动的临床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血压波动的临床观连领芬(河北省邢台市人民医院呼吸科054000)【摘要】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OSAS)与血压的关系。方法我科从2006年6月-2007年6月将30例OSAS的患者做为观察组,30例健康人做为对照组,采用无创性便携式自动血压检测仪对两组受试者进行动态血压检测(ABPM)o同时对他们进行夜间血氧饱和度(SaO2)检测。结果观察组血压的变化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差别有显著意义。结论OSAS患者全天血压较正常人群明显升高,OSAS与高血压关系直接。【关键词】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血压血氧饱

2、和度【中图分类号】R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4-0066-01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OSAS)是指由于上呼吸道阻塞性病变引起的以睡眠中响亮打鼾、反复睡眠呼吸暂停、夜间低氧血症、H间嗜睡等为特征的一系列临床综合症。我科从2006年6月-2007年6月对30例OSAS的患者及30例健康人的动态血压检测(ABPM)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从2006年6月-2007年6月选择30例主诉睡眠时打鼾、憋气,白天困倦嗜睡等症状并经多导睡眠呼吸监护仪诊断为OSAS的患者作为观察组,他们年龄

3、在32-55岁,平均46岁,男26例,女4例。上述患者既未诊断为高血压,并且未服用过降压药。对照组选择30例健康者,年龄在30-56岁,平均44岁,男26例,女4例。1.2ABPM检测方法两组受试者检测前一天均生活正常,未受任何不良刺激。ABPM均采用无创性便携式自动血压检测仪,袖带缚于受试者左上臂。测试时间为上午8点至次日8点,日间间隔90分钟,夜间间隔1小时自动充气测压,记录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数据。从早8点到晚20点为H间血压,从晚20点到次H8点为夜间血压。1.3血氧饱和度(SaO2)检测在夜间监测血压吋,我们应用多导睡眠仪为受试者做手指血氧饱

4、和度检测。观察SaO2与血压的变化关系。1.4数据分析选择昼夜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压等的最低值、平均值、最高值及标准差。并分别按昼夜、日间、夜间三个吋段分析上述血压值。1.5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检验方法为t检验,分别计算昼夜、日间、夜间的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平均值。表1观察组与对照组动态血压比较1结果从表可以看出OSAS患者动态血压奋以下特点:昼夜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均值、日间均值、夜间均值,均高于正常对照组的对应值,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我们观察到观察组的夜间平均SaO2值为0.90±

5、0.04;对照组夜间平均SaO2值为0.95±0.05o观察组的平均SaO2均低于正常对照组的对应值,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吋我们观察到OSAS患者血压升高的程度与SaO2降低的程度相关。2讨论正常人24小时内血压呈昼升夜降的规律性,而OSAS患者的血压这种规律性不如正常人明显。OSAS患者睡眠吋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比正常人明显增高。其增高幅度与呼吸暂停持续吋间及SaO2降低程度相关,最高血压常与最低氧饱和度相吻合,说明低氧血症是血压升高的主要因素。OSAS患者呼吸暂停开始吋动脉血压暂吋下降,随后逐渐上升。在呼吸恢复后,

6、血压继续快速升高10〜15秒,在呼吸暂停中末期,收缩压和舒张压可平均增加25%。通常在下一个呼吸暂停开始前冋到基础水平。虽然睡眠时血压短暂升高,但是长期反复的影响可能引起血管结构的改变,导致持续性血压增高,其结果最终发展为高血压。美国高血压的预防、检测、评价及治疗联合委员会第七次报告(」NC7>指南己将睡眠呼吸暂停列为高血压原因的首位。OSAS和高血压为常见危害健康的疾病,常合并存在冋一患者身上。奋资料表明,OSAS患者中高血压的发生率可达48%〜96%,在高血压患者中奋20%〜45%合并OSAS。冇人提出,若睡眠期舒张压超过清醒期均值的0.32倍

7、,其预测OSAS的敏感性为87%,特异性为100%[2]。本研宄说明OSAS患者全天血压较正常人群明显升高,OSAS与高血压关系直接。此结果为我们今后在临床工作中进行冇效的健康教育提供了科学依据。针对OSAS所致的高血压患者,适吋综合有效的治疗,不仅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而iL可提高生存率,降低严重患者的死亡率。参考文献[1】叶任高,陆再英,主编.内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8.[2】蔡柏蔷,李龙芸,主编.协和呼吸病学.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5.1449.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