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021343
大小:55.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17
《第6单元 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教材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第6单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教材分析!第6单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知识梳理】本单元包括第十二课“感受大自然”和第十三课“关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两个方面的内容。神奇美丽的大自然除了给我们提供精神享受外,还给我们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针对当今自然物种在减少、自然景观遭破坏和生态环境在恶化的现状,人类如果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就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形成环境问题,将会威胁生态平衡、危害人类健康和制约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要切实行动起来关爱自然和保护自然。一是树立环保意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在尊重生命平等的基础上,保
2、护生物多样性,抢救性地保护濒临灭绝的生物;要善待大自然,减少对大自然的破坏和掠夺,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要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让“它们和我一样重要”,再创诗情画意的“是自然的美,是美的自然”。二是树立法制意识,依法保护人类家园。认真学习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确保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有效实施。认真履行公民应尽的环保义务,正确认识我国面临严峻的环境形势,依法与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作坚决斗争。【具体分析】第十二课“感受大自然”由导言和两个项目的内容组成。导言由两段文字组成;第一个项目“感受大自然之美”,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
3、美丽的大自然”和“访谈:怎样鉴赏大自然之美”;第二个项目“人与大自然的不和谐之音”,包括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自然物种在减少”、“自然景观遭到人为破坏”和“环境状况不容乐观”。问题设计如下:1、大自然美在哪里?(1)神秘的宇宙使大自然魅力无穷。(2)奇妙的生物世界精彩纷呈。(3)大自然风光秀丽,美景如画。2、大自然美丽的作用?美丽的大自然给我们带来无穷的精神享受,带给我们欢乐,陶冶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3、美的分类有哪两类?美的对象可以分为两类:(1)经过人工直接改造加工、利用的对象(2)另一种是未
4、经过改造的自然。4、怎样鉴赏大自然?鉴赏自然风景,要注意距离、角度、时间,还要发挥人们的想象力。5、美的自然与人类生活有什么关系?(1)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我们对大自然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2)大自然是人类可亲可近的朋友,不仅是劳动生产的对象,也是人类休息娱乐的场所,成为人类审美的对象。(3)自然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我们以此为基础领悟了人类在改造自然中的伟大力量,我们对自然美的理解会更加深刻。6、目前大自然面临的威胁有哪些?(1)自然物种在减少;(2)自然景观遭到人为破坏;(3)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5、7、导致大自然物种减少的原因是什么?物种的减少会给人类带来什么影响?(1)造成物种灭绝的原因,除不可抗拒的自然历史及自然灾害外,还有人为因素,特别是人类对野生动物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利用。(2)人类的肆意行为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给可持续发展带来威胁,必然会危及人类本身。应次我们应珍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一切生命。8、我们如何认识自然景观遭到人为破坏?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自然景观遭到人为破坏的情况日益严重。以牺牲生态、破坏资源为代价发展旅游经济,无异于饮鸩止渴。9、环境问题是怎样造成的?自然环境对我们的生存与生
6、活有什么影响?(1)环境问题是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与破坏。(2)环境问题威胁生态平衡,危害人类健康,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第十三课“关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由导言和两个项目的内容组成。导言由一段诗歌组成;第一个项目“关爱大自然从我作起”,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尊重生命,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善待自然,做大自然的朋友”和“美化自然,让大自然美丽永存”;第二个项目“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包括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我国已形成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和“我为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做贡献”。问
7、题设计如下:1.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应遵循哪些道德规范?答:①尊重生命,保护生物的多样性;②善待自然,做大自然的朋友;③美化自然,让大自然美丽永存。2、我们怎样做才能美化自然,让大自然美丽永存?①美化自然,就要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植树造林。②美化自然,还要保护好自然景观。3、怎样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不仅需要遵守人与自然的道德规范,尊重生命,善待自然,美化自然;还需要法律保障,依法保护大自然。4、在我国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中占有核心地位的是哪部法律?
8、我国形成了怎样的环保法律体系?答:《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在我国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中占有核心地位。目前我国已形成以宪法为基础,以环境保护法为主体的环保法律体系。5、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有哪些?答:①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②预防为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