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内容之困境研究

新媒体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内容之困境研究

ID:24980575

大小:52.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17

新媒体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内容之困境研究_第1页
新媒体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内容之困境研究_第2页
新媒体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内容之困境研究_第3页
新媒体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内容之困境研究_第4页
新媒体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内容之困境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新媒体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内容之困境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新媒体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内容之困境研究  传播内容是整个传播活动的核心和根本目的。目前在我国高校并没有专门开设独立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课程体系,其教育内容是渗透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以及其他教学实践活动之中,甚至可以认为高校里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这种共同的内容体系,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内容的体系构建有待加强。在当前教育实践中,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信仰基本知识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共同理想信念教育、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其特点表现为系统化、规范化、抽象化以及具有极强政治性、

2、政策性和教育性。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信息得以丰富立体多元化的方式展现,网络的“无屏障”  新媒体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内容之困境研究  传播内容是整个传播活动的核心和根本目的。目前在我国高校并没有专门开设独立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课程体系,其教育内容是渗透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以及其他教学实践活动之中,甚至可以认为高校里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这种共同的内容体系,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内容的体系构建有待加强。在当前教育实践中,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信仰基本知识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

3、、爱国主义教育和共同理想信念教育、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其特点表现为系统化、规范化、抽象化以及具有极强政治性、政策性和教育性。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信息得以丰富立体多元化的方式展现,网络的“无屏障”性让信息传递通畅快捷,这些都给年轻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青年大学生在选择信息时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多元化的平台。网络世界,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信息铺天盖地而来,对于分辨是非和信息素养能力尚未发展成熟的大学生而言,那些相对简单通俗、娱乐甚至低俗的大众信息更能吸引他们的目光,引发他们极大的兴趣。再者,新媒体文化是一种典型的视听文化,由于图片、声音和动画具

4、有直接性、表象性和丰富性的特征,通过多感官刺激传递信息,这种信息传播方式不可避免地使思维变得简单化、平面化甚至惰性化,从而导致大学生的理论信息能力受到抑制弱化。因此,使得原本就抽象、严肃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在大学生眼里不免显得更加乏味、刻板了。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必须反思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所经历的发展和调整,大多数只是形式上的改变以及内容上细枝末节的修补,而实践证明,恰恰是内容结构存在的问题是导致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具体阐释如下:  一、强调知识为本,缺乏人文关怀  任何教育都是以知识为基石元素,但是这不等于说知识传授可以替

5、代整个教育过程,尤其是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这门学科而言更是如此,因为信仰生成是一个知、情、意、行循序渐进的过程,重在思想引领、情感教化而非单纯知识堆砌、逻辑推理。然而在现行的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往往教育重点就仅仅放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上,致使信仰教育表现出一种“知识化”的外在倾向,把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等同于其他发展专业智能的学科教育,知识已然成为了教育的全部,知识以外的信仰情感、意志等都遭到了抛弃。正如鲁洁所说:“知识被扩张为人性的全部,人性中的其他部分,如伦理道德、审美情操等等被虚无化了,教育中的这种塑造知识人的现象很难对人的精神世界产生正面的作用,自然也不能

6、陶冶学生的道德品质,从根本上缺少对人的关怀,缺少对人的精神世界的触动。”[1]因此,这种教育也必然最终阻碍人对最高精神境界的追逐――信仰(信仰体现了对人类的终极关怀)。以知识为本的信仰教育,无法真正做到关注人性,更不用说无法给予学生个性化的人文关怀,没有情感纽带,即使教育者选择的知识内容再科学,再理性,也很难与教育对象产生共鸣,打动人心。这也许可以在某种意义上解释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既不反对但也不爱”的现象。因此,教育者必须跳出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看做是单纯的知识性单向灌输的偏狭,不再作上级政策的传声筒,而是赋予信仰教育工作以生命意义,体现信仰教育人与人之间的“

7、悟道”的本真存在,将人文关怀的意义视为教育的第一责任。  二、泛理想化,远离现实生活  一直以来,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都着眼于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内容强调前瞻性、先进性和理想性,注重对未来社会主义的宏观规划以及理论指引。这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本质要求,又符合了马克思关于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最高需求。但在实践中,由于其内容偏离现实生活太远,往往超越了青年大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因此对他们而言,不免觉得空洞乏味,甚至容易引起质疑和反感,最后导致教育效果达不到预期。尤其是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推动了信息化、网络化社会到来,当代大学生思想得到了极大的解放,获得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