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927049
大小:52.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17
《关于地方本科院校数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关于地方本科院校数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河南科技学院数学科学学院陈玉珍张万芹【摘要】地方本科院校数学专业如何根据学科特点和优势,拓宽办学思路,培养应用型人才已成为当数学专业教育工必须加以高度重视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地方本科院校数学专业的教学现状,从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资源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对本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建议。..关键词数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地方本科院校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1671-0568(2015)14-0071-02简介:陈玉珍,讲师,研究方向为数学教育与数学应用;张万芹,教授,研究方向为数学教育与数学应用。基金项目:本
2、文系河南科技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编号:2011ZD05)的研究成果。地方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力军,更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2012年,我国有1145所本科院校,其中地方本科院校1036所,约占91%;地方本科院校在校生1250多万人,约占全日制本科在校生的88%。但随着高校显现的“马太效应”,地方本科院校数学专业在新常态下将面临生源人数和质量的双重压力。地方本科院校数学专业要想培养应用型人才,有效提高整体竞争力,必须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地方本科院校数学专业的现状分析长期以来,数学专业为教师行
3、业、科研机构、大中型企业等培养了良好的人才资源,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个行业对于数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逐渐减少,而且大学历年扩招导致毕业生猛涨,更是加剧了就业困境。再加上地方本科院校受地理位置、学校品牌、教育经费和生源质量等诸多问题的制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1.专业办学特色不鲜明,交叉融合不够,毕业生核心竞争力不足。自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来,一些地方本科院校对自身办学条件、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情况等把握不够,专业办学特色不鲜明,教育思想和观念陈旧,模式手段落后,同质化现象严重。教材和学习资源适应性不强,教师教育
4、教学目标不明确,学生学习目的模糊,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缺乏特色和优势,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无学术型的专精,也无应用型的技术,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现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较大。2.实验实践教学明显弱化,毕业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很多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受到办学经费、教学设施、管理体制的限制,办学规模虽然不断扩大,但数学专业实验实习条件仍较差,实践环节较弱,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不系统,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滞后,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不强,实践教学体系陈旧和师资缺乏等问题,导致学生实践和专业能力不足,无法满足当代企业的用人要求。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必须根据学科特点和优势,拓宽
5、办学思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挖掘专业特色。二、对地方本科院校数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建议1.构建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制定科学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地方本科院校数学专业要想有专业特色,必须因材施教,构建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分类培养。应以人才素质能力标准体系为核心,在合理划分素质能力模块基础上,制定科学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系统的课程体系和技能训练、促进学科交叉和文理交融、增加大学生创新创业、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培养内容和规格要求。根据素质能力标准体系各模块各单项的重要程度建立学分矩阵。适当提高学科交叉课程的比重,推进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2.践行以学生为
6、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一方面,以大学生职业生涯导航计划为主,让学生明确学习价值目标,包括职业定位和人生奋斗目标。通过专业思想教育、第二课堂、创新创业和社会实践,培养学习兴趣、远大志向、坚韧性格、探究精神等。主要解决学生的学习动力问题。另一方面,在老师指导下,以解决重点难点和思想方法为主,实行素质能力标准牵引下的自主学习。通过改革目前的教学模式、手段和方法,完善答疑、辅导、讨论、探究、实践等环节,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跨越时空的共享学习资源和条件。创建与学生自主学习相适应的环境和条件。3.共建共享教学资源。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即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资金和人力资源,也可以缩小各高校数学专
7、业之间的差距,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以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为契机,推动教学资源广泛共享,在网上开放精品课程的教案、大纲、教学内容、实验安排、课后习题及参考资料,构建优质教学资源和服务终身的学习支持体系。另一方面,探索建立课堂讲授、实验实习、网络学习与答疑、社会实践、第二课堂、讨论交流、协同研究学习等方面的有机结合与相互跨越的多维时空学习环境,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4.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施融“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