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705491
大小:55.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07
《简析地方本科院校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及其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简析地方本科院校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及其思考 论文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于人才培养模式,1998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2012年3月教育部以教高[2012]4号文印发《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鼓励因校制宜,探索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魏所康(2004)提出:“人才培养模式是一定教育机构或教育工群体普遍认同和遵
2、从的关于人才培养活动的实践规范和操作样式,是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身心的教育活动全要素的总和和全过程的总和。”李望国(2006)分析了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时代背景、理论依据、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阐述了构建这一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体系以及条件和措施。张锡侯(2008)指出:“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质,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的培养方式方法,是教育理念与育人过程的统一,是培养目标和操作程序的统一,其构成要素很多,最主要的构成要素是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综合上述观点,笔者认为,对地方本科院校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即深刻反思地方本科院校管理类
3、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科学定位地方本科院校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及积极探索地方本科院校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路径。 一、深刻反思地方本科院校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地方本科院校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呈现出重理论轻实践、重传承轻创新、重单一型轻复合型等特点,人才培养已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逐渐暴露出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具体表现在六个方面。 1.人才培养目标空泛,缺乏个性与特色 传统的管理类人才培养目标一般包括三个方面,即专业知识与能力、培养规格和要求以及就业方向。但是在管理类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协调统一方面没有作出清晰的表述,整体上感觉培养目标
4、空泛。同时,传统的管理类人才培养目标针对性不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并没有多大区别,从而导致各类毕业生共性趋同、特色优势不足、人才培养类型单一。 2.培养模式改革形式重于实质 对管理类专业人才传统培养模式的改革一般按照“大类招生,分段培养”的“2+2”模式或者校企合作的“3+1”模式,但是在具体实施方面受困于传统和僵化的教育理念。如“大类招生,分段培养”的“2+2”模式大多是对原有几个专业培养方案的形式调整,实质上并没有什么改进;而校企合作的“3+1”模式则因为培养方案中没有设立学生在企业见习的相应学分,无法针对性地对学生加强管理。同时,学生因为不是企业真正意义上
5、的员工,企业往往也束手无策。目前进行的培养模式改革总体上说是失败的。 3.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脱节,缺乏思想性、指导性和实用性 管理类专业课程具有强烈的引领作用、实践导向和应用导向,但传统管理类专业教育的现状是专业课教学重在系统性知识的传授上,教师成了完全意义上的教书匠,而不是学生的引路人。另外,管理类专业课程设计不合理,重理论,轻实践,实践课的比重偏少且效果不佳,导致学生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缺乏运用理论的机会和能力,碰到实际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 4.缺乏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传统培养模式下,课堂教学多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每一个学
6、生都是可造之材,关键是造材的平台、流程和工具要把关。 5.学生在专业选修课程选择上的功利性和盲目性 随着专业选修课程开设中模块化的打通,学生在专业课程选择上的自主性增强了,但是功利性和盲目性却增加了。一方面,学生的选课时间尽可能提前,一般在大三学年选够全部学分,导致计划在大四上学期开设的专业课无法开课,学生的专业知识不够全面,部分专业技能得不到训练;另一方面,学生选课时专挑那些所谓容易通过的课程,而那些课程难度大、专业性强、教师要求严格的课程,学生少有问津。 6.考核方式过时,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现行的考核方式仍然采用以“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的方式来评定学生的综合成绩。一般
7、平时成绩只占总成绩的20%,而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80%。这种考核方式的弊端是:过程管理缺失,考试死记硬背;缺乏对知识的系统掌握、深入理解和综合运用;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等等。 管理类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应强调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协调统一。在知识上,一方面要有一定的广度,即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需要有过硬的应用性知识;另一方面要有一定的深度,要从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