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815252
大小:49.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5
《中学政治生命课堂的构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学政治生命课堂的构建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1003-9082(2015)12-0127-01 现阶段,虽然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不断进行新课程改革,但是改革的效果不是令人满意,很多学校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升学压力,在教学过程中依然采用应试教学模式,导致了中学政治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性不强,忽视了学生个体的生命有意义。在中学政治教学中,针对传统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不足,新课程大纲明确提出了教学重点必须放在学生个体的成长和情感需求上,尊重学生个体的需求,尊重生命,从而切实提升中学政治教学的质量和
2、效率。 一、调动学生主体情感,唤醒政治课程的生命意识 首先,在政治教学中,教师应该以人文精神全面尊重学生的情感。真正的中学政治教育是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形成思想碰撞,达到知识的传播和智慧的交融等。教师通过自己的情感在学生心中产生一种情绪,教师利用这种情绪启迪学生思维,从而保证在学生心目中形成一种信任的情感需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感需求,设计出学生喜欢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积极性,从而切实提升学生的求知欲望和表现欲望,在课堂上教师要积极的鼓励学生要大胆质疑
3、,大胆猜想,保证整个教学过程因为有了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而获得内在的动力,支持学生不断学习下去,最终使整个课堂成为张扬学生个性,释放学生激情的平台;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保证民主,做到平等交流。课堂上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的保持是需要建立在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全面重视学生的话语权,让学生敢于交流,通过建立教师和学生平等的对话,让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问题,面对面,心与心的交换各自的意见,从而让学生发现学习政治的规律,并掌握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在学生积极参与和有效自我约束中,产生热爱学习的态度、乐于学习的情感、会学习的
4、技能和灵活变通的能力。让学习成为学生一种内在的学习情感需求,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动力。 二、通过丰富的生活世界,提高中学政治课的生命质量 首先,教师要将理论知识从抽象的理性概念中转变为具体可感的丰富生活世界,不断对学生的思维进行丰富。教师在进行日常的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将教材和实际生活之间的界限突破,积极寻找这两个世界的契合点和共存点,将政治课程中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原理更加贴近生活,更加贴近中学生日常的生活体验。然后再通过教师认真的讲解和分析,让枯燥的政治课堂真正的活跃起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原来政治教材中这些
5、枯燥的内容都是从实际生活中演变而来的,这些知识是有一定深刻意义和内涵的,这样就能保证全面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和智力的成长,同时还能够在学生的思想中产生思维火花,将书本中知识真正变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将课本上的理论深化成为学生日常的行动指南;其次,教师要将课堂教学和实际生活密切结合。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拓展学生的体验空间,积极的引导学生开展综合的实践学习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工厂、走进自然,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不断磨砺,吸取生活的真相,要通让学生真实的感受生活,体会生活,体验
6、生命的社会属性,从而让学生从生命的角度审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让学生通过学习政治课程不仅懂得要热爱学习,热爱生活,而且是还要学会学习和学会生活,将知识真正的内化成为学生的生活智慧,这样生命个体的内涵将会更加的丰富和饱满。 三、塑造学生的崇高信仰,提升政治课程的生命价值 首先,政治教师应该密切关注学生内在品质的成长,做学生信仰的引导者。在进行信仰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教学的质量,切不可进行形式化和教条化教育,整个信仰教育要充满了人文素养,要从学生的实际成长需求入手,将信仰内化成学生自觉的
7、道德需求,从而使其成为学生个体生命发展的内在动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紧密结合学生思想认知和时代要求,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发现的最新动态,用学生实际生活中最为浅显和鲜活的素材去开展学生的信仰教育。同时,教师还应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个体生长,保证学生知荣辱,乐于奉献,敢于超越自我,真正将信仰教育变成学生个体追求的目标和可行的人生理想;其次,为学生创建意义灵活和丰富的课堂氛围。在中学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应该将学生作为工厂大批量生产的材料,要求学生整齐划一,更不能从思想上禁锢学生的认知,要允许学生群体之间
8、存在不一样的声音,积极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让学生通过在课堂上进行探究,发现全新的命题,并积极的探究下去。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通过激励,引导学生发展,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是主体,最终全面促进学生全面进步和发展。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