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543538
大小:65.12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5
《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治疗及疗效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治疗及疗效分析李新(山丙省晋中市中医院脑病二科030600)【摘要】目的探讨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特点及疗效分析。方法对于58例确诊为心源性脑栓塞的患者总结其临床特点,并给予抗凝、调脂、扩张血管、降低颅内压、改善脑细胞代谢等综合治疗。结果痊愈23例,有效25例,有效率82.76%,死亡7例,死亡率12.07%。结论心源性脑栓塞病情复杂,采取抗凝、调脂、扩张血管、脱水、降低颅内压以及改善脑细胞代谢等综合治疗,才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关键词】心源性脑栓塞临床特点疗效脑栓塞是心脑血管常见疾病,在中老年人群中发
2、病率近年来有所上升趋势[1],心源性脑栓塞是其最常见类型[2]。心源性脑栓塞是指有来自心脏的栓子栓塞脑供血动脉,从而致供血区脑组织缺血坏死,其占整个缺血性脑卒中的20%。我们对58例确诊为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脑病二科2008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心源性脑栓塞患者58例,所有患者均依据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3]诊断标准进行确诊。诊断要点为:①骤发神经功能障碍并迅速达到高峰;②有栓塞来源的心脏疾病,经胸片、
3、CT、MRI、心脏听诊、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及心脏超声证实;③排除有出血倾向者,颅内出血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消化道溃疡者。58例患者中,男36例例,女22例,年龄39-76岁,平均年龄(55.2±9.5)岁。58例患者中,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30例,非瓣膜病合并房颤17例,其他原因11例。1.2临床特点58例患者中,在安静时发病39例,在活动中发病19例。其中表现为单纯眩晕6例,单纯视野缺损5例,单纯癫痫发作6例,合并大小便失禁8例,昏迷34例,嗜睡4例,昏睡3例;出现失语39例,其中感觉性失语8例,运
4、动性失语29例,混合性失语2例;右侧偏瘫37例,左侧偏瘫8例;头颅CT检查结果显示:单发片状低密度阴影。栓塞部位在颈内动脉系统者40例,其中栓塞部位在左侧大脑中动脉27例,在石侧大脑中动脉13例,在椎基底动脉系统18例。1.3治疗方法在治疗前依照《中国卒中量表》对所冇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4】,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全身情况进行评估,制定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治疗原则: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华法林抗凝;选用他汀类药物调脂;根据脑水肿情况选用甘油果糖、甘露醇、速尿或地塞米松脱水降颅内压;选用复方丹参、降纤酶等防止血小板聚
5、集和发生血栓;选用胞二磷胆碱、依达那奉、长春西汀等保护脑细胞;同时给予吸氧;奋并发疾病者积极给予治疗。恢复期辅以针灸治疗和科学的运动康复训练。治疗期间严密切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随吋调整治疗方案。1.4疗效评价痊愈:患者治疗后意识清醒,生活自理,肢体运动、感觉及语言功能恢复好,可遗留轻度神经损害体征。冇效:治疗后意识清醒,肢体功能及语言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无效:治疗后意识、神经功能均无改善或加重。2结果在58例患者中,痊愈23例,有效25例,有效率82.76%,死亡7例,死亡率12.07%。死亡原因:脑疝5例,心力
6、衰竭1例,肺部感染1例。3讨论有文献报道,缺血性脑卒中心源性脑栓塞占15%〜20%,尤其在<45岁的缺血性脑卒中人群中,心源性脑栓塞的比例更大[5】。心源性脑栓塞是脑血管病中发病最急,预后最差的疾病。患者常在数秒钟或数分钟内症状达到高峰,少数呈阶梯式进行性恶化,死亡率高,该病发生后继发性脑水肿可使症状恶化,形成脑疝。心源性脑栓塞栓子的来源有:①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附壁血栓;②心脏换瓣术后机械瓣上的血栓;③各种心脏病引起的心房纤颤;④心内膜下心肌梗死导致心内膜表面附壁血栓形成[6]。心源性脑栓塞的治疗原则是消除脑水
7、肿、改善脑循环、保护脑细胞功能,减少复发[7]。在急性期要严密监测病情的变化,对心脏病所致心房纤颤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用血管扩张剂及降血压的药物吋,要严密监测血压,以免血压过低导致脑缺血的进一步加重。应用甘露醇等高渗脱水剂吋注意心、肾功能,以免导致心力衰竭、肾脏损害。总之,该病病情复杂,应综合治疗,才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参考文献[1】王捷.心源性脑栓塞的抗栓治疗[」].中国卒中杂志,2010,11(6)::472-478.[2】杨东娟,姚美娟.东菱克栓酶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疗效的影响因素[」].实用医学杂志,2009,
8、10(25):1685.[3】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5,29(6):379.[4】夏磊.44例出血性脑梗死临床特点及病因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5(12):48.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