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多层螺旋ct在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多层螺旋CT在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李锋1李卫星2(新乡市中心医院CT室河南新乡453000)【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肺动脉栓塞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木院2011年1月-12月收治的肺动脉栓塞患者79例,所有患者均进行肺部多层螺旋CT检查。结果:木组病例的检查结果为:主肺动脉栓塞9例(11.4%),第2级左右肺动脉栓塞21例(26.6%),第3级肺叶动脉栓塞18例(22.8%),第4级肺段动脉栓塞19例(24.1%),第5级亚段肺动脉12例(15.1%)。结论:在肺动脉栓赛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应用多层螺旋其有重要的价值,可以有效提高临床确诊率,值得临床推广和
2、应用。【关键词】多层螺旋CT肺动脉栓赛临床诊断肺动脉栓塞只有发病率较高的特点,常用的临床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放射性核素肺灌注、肺动脉造影、肺通气扫描、肺动脉CT增强扫描等,其中多层螺旋CT肺动脉增强扫描是最为简单、有效的临床诊断方法之一。笔者通过对79例肺动脉栓塞病例的多层螺旋CT临床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仅供医院影像医师参考。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木院2011年1月-12月收治的肺动脉栓塞患者79例,男性53例,女性26例;年龄33-76岁,平均(53.7±3.1)岁。木组病例的临床表现以呼吸困难、咳嗽、胸闷为主,少数患者出现发热、咯血等症状。1.2
3、方法木组病例的临床诊断中均使用PHILPSBrillinance64螺旋CT,患者取仰卧位,两上臂举起,脚步先进,一次屏气从肺底至肺尖进行扫描。扫描条件为:电流80mA,电压120kV,螺距1.0,矩阵512×512,层厚3mm,层间距3mm,增强扫描中选用非离子型造影剂,对比剂用量为50mL,经肘静脉使用高压注射器注入,注射速率为4.0mL/s,延迟吋间为4.2S[1]。本组病例在多层螺旋CT检查中,均采用智能触发扫描,触发位置选定于患者的上腔静脉,触发阈值设置为90-100HU,分别进行MIP、MPR、VR等图像的处理后,观察栓塞的部位、形态,栓子密度等,并
4、且进行肺动脉栓塞程度的评标。冋吋,在多层螺旋CT扫描中,观察患者心包腔、胸膜腔有无积液,相应的肺野有无实变,肺动脉冇无变细、增粗等表现,对于患者的肺动脉栓塞症状做出明确诊断。2结果本组病例的检査结果为:主肺动脉栓塞9例(11.4%),第2级左右肺动脉栓塞21例(26.6%),第3级肺叶动脉栓塞18例(22.8%),第4级肺段动脉栓塞19例(24.1%),第5级亚段肺动脉12例(15.1%)。3讨论肺动脉栓塞只要是指肺动脉分支被栓子堵塞,而引发的肺部循环性障碍疾病。由于患者的血流阻断,奋可能导致肺坏死,肺动脉栓塞患者的发病与临床表现普遍具有隐匿性的特点,而i在临床诊断中缺乏特
5、异性,加强早期诊断与及吋治疗是治愈该症的关键[2】。0前,在国内临床中砬用的肺动脉栓塞影像学检查方法较多,其中主要包括:超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磁共振、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多层螺旋CT、电子束CT等。与其他的临床检査方法相比,应用多层螺旋CT进行肺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诊断,不但可以患者肺部是否存在栓子,而iL可以准确提供栓子范围、部位、程度,以及有无肺梗死等信息。应用多层螺旋CT进行肺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检查吋,提高影像图质量是正确诊断的关键,本组病例的临床检查均应用较为先进的64层CT进行增强扫描,需要注意的事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CT扫描前,应对患者进行耐心、细致的呼吸训
6、练;2)为了有效减轻患者因屏气不佳而造成的不利影响,以及减少患者上腔静脉内高密度对比剂可能造成的伪影,CT扫描的方向必须按照从足侧向头侧的原则[3】;3)在CT扫描中必须选择适宜的对比剂、流量与最佳延迟时间,本组病例在增强扫描中选用非离子型造影剂,对比剂用量为50mL,经肘静脉使用高压注射器注入,注射速率为4.0mL/s,延迟时间为4.2S,对于患者肺动脉内栓子的清晰显示具有理想的作用;4)在CT增强扫描中必须选择适宜的触发阈值与监测部位,本研究均采用智能触发扫描,触发位置选定于患者的上腔静脉,触发阈值设置为90-100HU,奋效提升了扫描效果。总之,在肺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
7、诊断中,应用多层螺旋CT进行扫描吋,操作人员不但要掌握肺动脉栓塞的直接征象、间接征象与一般评分标准,而II要总结和分析出现误诊现象的原因,结合患者临床的表现进行诊断,以全面提升临床确诊率。参考文献[1]白坤江.螺旋CT对诊断肺动脉栓塞的临床意义[门.中国医药导报,2009,4(13):184-185.[2]陈强,谢学胡.16例肺动脉栓塞的CT诊断体会[门.中国医学创新,2010,7(3):125-126.[3】唐尚坤,黄益.探讨螺旋CT扫描在肺动脉栓塞急慢性分期评价中的临床位用价值[J].实用医学影象杂志,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