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对实践和谐德育途径的思考

简谈对实践和谐德育途径的思考

ID:24305584

大小:57.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1-09

简谈对实践和谐德育途径的思考_第1页
简谈对实践和谐德育途径的思考_第2页
简谈对实践和谐德育途径的思考_第3页
简谈对实践和谐德育途径的思考_第4页
简谈对实践和谐德育途径的思考_第5页
资源描述:

《简谈对实践和谐德育途径的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简谈对实践和谐德育途径的思考导读:本篇文章是道德和德育类的论文,提供给准备写作相关这方面综述论文提纲的应届毕业生们提供参考阅读下载。曹承明赵积慧[摘要]和谐德育是一种道德教育体系.实践和谐德育的过程中,以采取多种途径,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关键词]实践和谐德育途径思考和谐德育是以和谐的德育机制,和谐的德育策略和和谐的道德内容,促进主体和谐发展的一种道德教育体系.和谐的基本含义是和睦协调,和而不,兼容蓄.其中和是本篇简谈对实践和谐德育途径的思考论文范文综合参考评定下度:经典选题一个包含着差异、矛盾、

2、互为他物的对立面内的事物多样性统一的概念和辩证性统一的概念.张岱年先生认为,和的辩证涵义是兼容多端而相互和谐兼赅众异而得其平衡.谐与和义,与和叠加,强化了和这个概念的辩证性,突出了包含差异和矛盾的多样性统一的含义.和谐本身是道德内核.是道德心理、道德、道德价值、道德愿景、道德标准的浓缩,表现为道德主体崇尚、追求和实践的生活目标、行为方式健康高雅对美丑、荣辱、真伪、善恶、是非的分辨和判断有明确的道德标准对自身情感、思想、意识,行为和形象,有基本的自知、自觉、自省和自律对人际关系,讲求诚信友爱和融洽和

3、睦尊重个性,承认差异,善于欣赏与吸呐,推动个体像种子沿着种子的属性成长为大树那样沿着生命的本质和个性特色发展实行个体生命要素的协调均衡发展,个性与社会性兼蓄长发展,道德主体与时代主流融合共迸发展.一、建构底线道德框架,奠定和谐德育基础底线道德框架是以优良的传统道德为基本要素的道德体系.中国的优良传统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顾明远先生《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一书中概括为天人协调自强不息贵和尚中矢志爱国敬老爱幼城信待人勤劳节俭慎独自爱等8个方面.石中英教授则概括为天人合一人性本善民惟邦本居仁由义知耻自

4、省贵中尚和自强维新7个方面.我们将其综合起来,具体为天人协调、自强不息、贵中尚和、矢志爱国、敬老爱幼、诚信守诺、勤劳节俭、知耻自省、居仁由义、举贤任能、遵纪守法、求索创新等12个要点,这12个要点描绘了人的基本德性框架,新时期的道德是以传统道德为根本,以选择、参与、竞争、合作、赏识、包容、开放、交往、探究、反思等现代人类活动的特点为生长点建立起来的基本道德要素和道德要求.是形成道德认识,道德思维和道德判断的准绳.二、描绘生涯德育蓝图,建构道德意义1.做一般技术劳动类的实用型人材,则必须修炼适应、坦

5、率、谦虚、自然、坚毅、实际、有礼、稳健、节俭、善于精打细算,讲求实际效益等为主要特征的道德心理素质和道德行为能力.2.做工程师、化学家、数学家类的研究型人材,则必须修炼善于分析、批评、奇、探索、谨慎、独立、条理、谦逊、精确、理性、实证等为主要特征的道德心理素质和道德行为能力.3.做诗人、说家、音乐教师、主持人、导演类的艺术型人材,必须修炼、想象、联想、激动、独立、复杂化、理想化、重直觉、重表达、重吸纳、重交往、随机应变等为主要特征的道德心理素质和道德行为能力.4.做教师、行政干部及其他社会工类的社

6、会型人材,必须修炼合作、友善、慷慨、助人、仁慈、负责、善社交、善解人意、说服他人,富有洞察力、能综合抽象,处事圆满,有应变能力等为主要特征的道德心理素质和道德行为能力.5.做企业家、个体专业户、经理类的企业型人材,必须修炼乐观、自信、擅于社交、获取注意、打造知名度、敢于冒险、能独断、有敏感、有冲动、敢作敢为、胜不骄、败不馁、诚守信诺等为主要特征的道德心理素质和道德行为能力.6.做出纳、会计员、银行职员、行政助理类的传统型人材,必须修炼顺从、谨慎、沉稳、规律、坚毅、忍耐、有数字能力,有服务精神,能自

7、制自律等为主要特征的道德心理素质和道德行为能力.7.做服务员、营销员、导游类的服务型人,必须修炼灵活、机智、有耐心、克制自我、微笑待人,温和交流、循循善诱、正直爱人、承担责任、麻烦等为主要特征的道德心理素质和道德行为能力.但无论做哪种职业的人,按职业目标修炼职业道德的时,都必须加强具有共享意义的底线道德修养.只有底线道德上来了,职业道德有成熟和稳定的基础,能扩大职业人自我与社会更为广泛和谐的宽度和厚度,进而提高效度.三、改革学校教育实践,优化有序的教育机制1.德育目标以人为本,德育是为了让人远离自

8、然性的不足,远离社会流弊,按照人类共享的道德正义优化心理,提升精神,形成良的人格和个性.2.学科教育以德育为归宿,把学科教育作为培养道德体验、道德能力的过程,让学生进行以探究、归纳、反思、领悟、体验和经验重组为特点的学习活动中,充分注入个性、情感、态度、思想和观点,获得选择、参与、探索、挫折、合作、成功、赏识、接纳、包容、激励、约束、调节的心理经历、心灵体验和学习能力,这本质上是道德体验和道德能力.3.学校管理坚持制度育人、情感感人、目标引领人和积极素激励人.要求管理者从个体人、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