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251276
大小:73.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3
《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分析田军(陕丙省商洛市镇安县人民医院陕丙商洛711500)【摘要】目的:对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内固定方式进行临床分析。方法:选取2007年5月-2015年5月在我院进行股骨粗隆骨折治疗患者500例,260例患者进行髋动力螺钉(DHS)内固定术治疗,为DHS组;240例应用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PFNA)治疗,为PFNA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治疗时间无明显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o对比两组患者中稳定性骨折
2、优良比例无显著差异性,(P>;0.05);对比两组患者间不稳定骨折患者术后优良比例,存在明显差异性,(P<0.05)o两组患者均恢复良好,无严重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应用DHS、PFNA治疗均能够获得良好的治疗,但对于股骨粗隆不稳定骨折患者应用PFNA临床效果更佳,应依据骨折性质进行治疗方法的选择。【关键词】PFNA;DHS;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中图分类号】R6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2-0186-02股骨粗隆间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骨折部位,最为有效
3、的是进行手术治疗,近些年来手术治疗方法较多,其中髋动力螺钉内固定和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内固定术是代表性的治疗方法[1]。木文对在我院进行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患者500例,分别进行髋动力螺钉内固定和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详细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07年5月-2015年5月在我院进行股骨粗隆骨折治疗500例,随机进行分组,DHS组260例,男性124例,女性136例,年龄45〜81岁,平均年龄(56.50±3.50)岁,其中稳定性骨折120例,不稳定性骨折140例;PFNA组240
4、例,男性114例,女性126例,年龄47〜80岁,平均年龄(56.00±4.00)岁,其中稳定性骨折110例,不稳定性骨折130例;对比两组平均年龄、性别比例和骨折性质等情况无显著差异性(P>0.05)。1.2方法DHS组260例,在股骨粗隆外侧做纵行手术切口,长度冋钢板长度相冋,充分暴露骨折部位后,选择长度适宜的钢板,在大粗隆下端2〜3cm的位置用骨钻钻孔,放置角度定位器,选取同股骨干角度适宜的导针,置入股骨头颈部位,确定位置和深度适宜后,通过导针置入滑动加压螺钉,固定套筒钢板进行固定,良好止血后逐层缝
5、合,留置引流管[2]。PFNA组240例,在股骨大粗隆顶点近端2cm处做2-4创面的手术切口,呈横向,触及到股骨大粗隆顶端并在苏前1/3处凿穿顶点骨皮质,凿穿吋使用棱形锥。直接在合适位置插入主钉,改过程于C型臂X线机的辅助下引导完成,使用瞄准器将螺旋刀片打入,再植入尾帽。动力型和静力型远端锁钉选择需依据骨折稳定情况不同而定,术后止血,缝合伤U[3】。1.3统计方法统计学分析选用SPSS11.0软件,计数资料采用X?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士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差异脊统计学意义为P<0.05。1
6、.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吋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吋间、住院吋间无明显差异性,(P>0.05),见表1;对比两组患者间不稳定骨折患者术后优良比例,存在明显差异性(P<0.05),见表2。两组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表2对比两组不同骨折类型优良情况(n,%)类型DHS组PFNA组P值稳定性骨折120/114(95.00)110/104(94.50)>0.05不稳定性骨折140/119(85.00)130/122(93.85)<0.051.讨论目前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内固定系统总体上可以分为髓外钉板系统和髓
7、内钉系统两大类,宄竟使用何种内固定0前仍存在争议。上世纪70年代,DHS开始应用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0前己成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最常用标准固定方法[4】。对于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特别是逆粗隆间骨折应该首先考虑使用髓内固定,恢复骨折的力线,减少力矩,增加骨折的稳定性,从而达到早期负重的效果。本文中对在我院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500例,给予应用DHS、PFNA治疗,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治疗和恢复情况,稳定骨折手术患者,无明显差异性(P>0.05)o但其中DHS治疗不稳定骨折优良率低于PFNA治疗。综上所述,两种内固定术治
8、疗均能够获得良好的治疗,但对于股骨粗隆不稳定骨折患者应用PFNA临床效果更佳,砬依据骨折性质进行治疗方法的选择[5]。【参考文献】[1】郑红根,唐昊,张秋林.两种不同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比较研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9,06:407-410.[2】侯国进,周方,张志山等.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