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即兴采访的情与理(采·编·写)-第1

谈即兴采访的情与理(采·编·写)-第1

ID:24029323

大小:48.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2

谈即兴采访的情与理(采·编·写)-第1_第1页
谈即兴采访的情与理(采·编·写)-第1_第2页
谈即兴采访的情与理(采·编·写)-第1_第3页
资源描述:

《谈即兴采访的情与理(采·编·写)-第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谈即兴采访的情与理(采·编·写)

2、第1   即兴采访就是记者对眼前的情、景有所感触时,临时发生兴致而进行的采访。即兴采访作为采访形式的一种,常被记者所采用,并不断显示出它的优势。我不否认采访前准备工作的重要性,不否认有些采访必须提前查找资料,拟定话题,但未雨绸缪和见景生情决不能互相代替,只能相互弥补,甚至后者更有积极作用。我们采访时,那些突如其来,意想不到的场面、氛围、景物都是影响我们思维的外部环境,这样的环境会唤发你的灵感,使你产生一种兴致,提出超出准备范围的高于拟定话题的话题。这也是“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的道理,也应了“急中生智”这句常言。  即景生真情  记者把自己放置在某

3、种情景之中,并与其中的采访对象产生思想和感情的共鸣,于是采访到真实的东西。一次,我准备就随处乱贴广告问题采写一篇评论性报道,由于时间仓促,原打算出去摄出个像千层膏药似的招贴广告画面就回来,可当我们的摄像机镜头对准电线杆上的广告时,很快围上来许多群众,他们都憎恨这种随处乱贴广告的现象,围着我和摄像记者你一句我一句说得很起劲。面对这种情景,我临时产生了兴致,开始进行现场采访。我说:我原以为这种破坏公共环境的行为,与我们居民的切身利益没有多大关系,老百姓不会太在意,没想到大家这么憎恨这种行为。听了我的话,一个老大爷比比划划,非常气愤地说:“我们家门口电线杆上,门洞里贴的都是这种治性病的

4、广告,说什么‘一针见效’,让外来人一看,以为我们这栋楼里得性病的人很多呢!”一位老太太说:“我们居委干部分片包干,发现这种小招贴就赶紧刷掉,可我们头脚刷了,他们后脚又贴上,刷得过来吗?”另一位老人气得跺着脚说:“这事儿怎么就管不了,还是没人管。那广告上都写着地址和,去抄他的老窝不行吗?”这些话太好了,用不着我去评了。他们的语言生动、质朴、深刻,是我坐在屋里憋上三天也想不出来的语言。节目播出后,台领导表扬了我们。这次成功,得益于我的临时应变,而这种应变又是受群众关心环境建设的热情感染所致,可以说是情景感染了我,便能与被采访者的情感融为一体,采访才能唤来这活脱脱、真切切的语言和画面。

5、  迂回寻契机  就人物采访而言,被采访者和采访者大多是陌生的一对,而被采访者又是千人千面,万人万心。他们的人生经历、内心世界是不容易被挖掘出来的。如果我们的采访单凭事先掌握的一些情况,单凭一连串的提问是很难让人亮出心底世界的。记者必须寻找多个切入点,以工作、生活、家庭、孩子等多种话题来调动被采访者的兴致,有时不知是哪句话撞击出被采访者心灵的火花,这时他会忘记面对的是记者,是陌生人,把你当成朋友,想一吐为快。这时我们必须不以采访者而以普通人的表情、语言、话题迅速切入,也就是即兴切入。有一年春节前,我跟随区领导走访烈军属,当走访烈属葛志云时,街道干部介绍说葛志云有个特别孝敬的儿媳妇

6、。后来我一个人来到葛志云家,准备以“一个好儿媳妇”为主题写一篇人物通讯。葛志云已瘫在炕上多年,生活不能自理,说话口齿也不清晰,我只能跟葛志云的儿媳妇王桂芹谈了。开始我提出几个采访话题都被她给搪塞过去了,她不想多说。从她的表情中我看出,故事并不简单。于是我把笔和本儿放在一起,和她唠起了家常。说起老人的性格,她长叹了一口气。我灵机一动,认为这就是切入点。我即兴诱导:你婆婆虽是烈属,可她和平常人没什么两样,年岁大了肯定也爱挑个理儿什么的,你们之间有时候也闹矛盾吧?这话问到了王桂芹的心里,她一改刚才的矜持、冷漠,滔滔不绝地说了起来。  王桂芹肩上压着两副担子,一副挑着老人和孩子,一副挑着

7、丈夫和自己的工作。王桂芹的功劳、贡献、辛苦不亚于葛志云当年。我的即兴采访成功了,我写的不再是好儿媳,而是一个更有深度的主题《有功无名两代人》,作品在辽宁好新闻评比中获二等奖。我认为这篇通讯是我即兴切入的成功体验。  原始最朴实  一个人被某种环境所感染,脱口而出的东西大多是最真实的,因为面对此情此景,他掩饰不住、修饰不了,在记者的作用下,会把自己头脑中长期形成的对某种事情的印象、概念,一言道出,朴素简单,真实可信,这正是新闻所追求的那种生活的真实。有一年的7月7日,我们去采访参加高考的学生和等在外面的家长。采访前我们和教委的同志打了招呼,他们特意为我们安排了几名学生和家长,由于他

8、们有一个准备的过程,有一个修饰掩饰的过程,说出话来很不真实,现场感不强。后来我们随意问了几个没有思想准备的考生和家长,他们说得很好,把考前的心情、考后的打算、家长的愿望表达得真真切切。  我采访还有这样的感受:第一遍谈话最生动,最真实。有时被采访者认为,第一遍没有思想准备,说得不好,想再来一遍,可我发现,一遍更比一遍糟,到最后那一遍,连一点原汁原味都没有了,于是我搞录音采访时就要第一遍。当然这里不包括知识性、历史性、政策性很强的采访。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