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设问提高物理实验课的有效性

巧用设问提高物理实验课的有效性

ID:23953304

大小:53.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11

上传者:U-991
巧用设问提高物理实验课的有效性_第1页
巧用设问提高物理实验课的有效性_第2页
巧用设问提高物理实验课的有效性_第3页
巧用设问提高物理实验课的有效性_第4页
巧用设问提高物理实验课的有效性_第5页
资源描述:

《巧用设问提高物理实验课的有效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巧用设问提高物理实验课的有效性巧用设问提高物理实验课的有效性1设计问题情景,让学生有目的地开展实验,是有效实验的前提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课在物理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笔者也非常认同这一观点,所以在教学当中,只要条件允许,都指导学生去完成各种探究实验.学生的探究热情非常高涨,也能在老师的指引下顺利地完成实验.笔者认为学生能顺利完成实验,就一定能掌握实验所涉及的知识、原理,但结果并非是笔者所想的.本文由.L.收集整理,学生兴致勃勃地做完实验,但实验后,再做相关的题目时,竟然错漏百出.一节看似很完美的实验课,其实是被白白浪费掉,笔者觉得非常纳闷.  在一节《光的折射》实验课中,笔者终于发现了原因.这节课,笔者先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完成光从空气斜射入和垂直射入水中的实验,学生都按要求做完了实验.然后老师要求学生作出各种折射光路图,出乎意料的是,学生在作图1的折射光路时,很多学生会犯图2或图3的错误.   笔者在实验前只是简单地给学生介绍了实验目的,然后一步一步地告诉学生应该怎样操作,观察什么,并作简单的示范,最后老师指导学生顺利地完成实验.笔者本以为把实验目的告诉学生,学生就会带着目的进行实验,而实际并不是那么乐观.八年级的学生初学物理,并不懂得带着目的进行实验,他们觉得物理实验很好玩,做实验时通常都是没目的地玩,所以他们不知道观察实验现象的目的所在,更不会想到把观察到的东西用图表示出来.老师在实验课中,就算不厌其烦地告诉学生实验目的是什么,这一步为什么要这样操作,学生也是不以为然,原因是这些都是从老师的口中说出来的,而不是学生经过思考,再通过实验体验出来的.所以学生只是兴高采烈地玩了一节课,收获甚微.这节实验课的效率低,原因就在于此.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曾说过:教学过程应是一种持续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笔者认为这句话非常有道理 .我们可以尝试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明确实验目的,学生实验的收获会更大一些.笔者在另一个班上这节课时做了一些改变,在做光由空气垂直射入水中的实验之前,并不急于让学生进行实验,而先给学生设置了一个问题:如果光由空气垂直射入水中,折射光线的路径会怎样呢?请你猜想一下,并说出你猜想的依据.笔者然后提问了部分学生,有的依据是:刚才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发生偏折,所以我猜想光线垂直射入水中时,也发生偏折.还有的依据是:我们在做光的反射实验时,光垂直射入界面时,会垂直射出,跟入射光线是同一直线的,所以我猜想光垂直射入水面时,折射光线跟入射光线也是在同一直线,不发生偏折,不过是在水中.经过一轮各抒己见后,笔者再问:你们能根据自己的猜想在图1中作出折射光线吗?学生很快就作出了折射光路.这两个问题不仅融入了通过实验,了解光从一种介质垂直射入另一种介质的径迹这一实验目的,而且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折射光线的路径上面.笔者巡视了一周,发现学生画出来的图大概集中在图2、图3、图4三种情况.学生都跃跃欲试,想知道折射路径是怎样的,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笔者再让学生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结果实验室里发出了阵阵惊呼.猜想对了的同学欢呼雀跃;猜想错的同学惊叹不已,实验现象深深地印在每位学生的脑海里.这一过程,学生不仅是动了手,而且最关键的是动了脑,避免了机械的模仿和无目的地玩这些情况的出现.几天后,笔者检验学生对这一作图的掌握情况,结果非常理想.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催化剂,没有问题,就不会指引学生去深入思考、探索.而大多数学生在实验探究时都没有生疑的习惯,所以老师就要将实验目的融入问题当中,通过有效地设问引领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学生带着问题(也就是目的)的探究才有价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才有所收获.   2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能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是有意义学习发生的条件  老师在物理实验课中通常用的方式:  老师先讲述实验过程和实验注意事项,然后进行演示,学生跟着老师的指引一步步地完成实验.笔者认为这种方式的缺点是学生跟着老师的步伐走就行了,并不需要独立思考问题,属于一种机械式的模仿,效率不高.多元智能理论主张: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要求学生不是盲目接受和被动记忆课本的或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自我探索,将学习过程变成自己积极参与的建构知识的过程.设问应用在物理实验课,正是这一主张的有力例证,其作用之一就是通过问题指引,让学生能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主动自我探索,这也是有意义学习发生的条件.下面以一节《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课为例,进行对比.  一般的操作模式:   老师先简单说明本节实验课的目的,然后讲解及自己演示如何夹玻璃,如何放蜡烛,人眼如何观察,记录什么数据.整个示范过程,老师讲得很清楚,但实际情况是在分组实验时,有不少学生还是不会做,会做的学生也只是按老师的指令做.因为老师帮学生想得非常周到,需要学生自己解决的问题都帮他们解决了,结果是在实验中如何选择适当的实验仪器;如何设计合理的实验步骤达到实验目的,学生完全不懂.  设问的操作模式:  问题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们可以巧妙地把学生根本不会去关注的实验目的转化成问题,如可将1.探究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的大小关系.这一实验目的转化成1.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相等吗?这样一问,学生就跃跃欲试,想知道答案.同理将其他实验目的也转化成问题:2.平面镜所成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吗?3.平面镜所成的像和位置与物体在纸面的连线与镜面的夹角是多少?4.物距改变,像距改变吗?像的大小改变吗?然后在适当的地方设问,引导学生如何选择实验器材,如何设计实验步骤进行探究.  例如为了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选用两支大小相同的蜡烛比较像物的大小.进行设问:我们照镜子时,总觉得像比物小,那么我们怎样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呢?学生可能想不出等效代换法.老师可以打个比喻:如果我们是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就好了.照着镜子时,变出另外一个一模一样的自己来,走到镜子后面,看能否跟后面的像重合,就知道像物大小是否相等了.有了这一比喻,学生通过讨论都能回答前面的问题,都会想出用与蜡烛A大小一样的蜡烛B在镜后面,看能否与A的像完全重合.   又如,为了让学生知道实验中为什么用平板玻璃而不用平面镜.进行设问:平时我们照镜子时,看到自己的像在平面镜的后面,如果我们把手放到平面镜后面,能透过平面镜看到镜后面的手吗?为什么?学生因为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都知道不能看到手.老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找出看不到平面镜后面的手原因是平面镜不透光.解决了这个问题后,老师接着设问桌面上有透光的平板玻璃和不透光的平面镜,我们应该选用哪一个做实验呢?学生都知道要选不仅能成像而且能透光的平板玻璃.  为了让学生知道平板玻璃为什么要竖直放置的原因.老师分别作了蜡烛在竖直、倾斜放置时,平板玻璃中的像的大致位置.学生通过三个图发现:平板玻璃倾斜放置时,垂直放在桌面上蜡烛A的像会倾斜地成在桌面上方或下方.再设问:我们做实验时,平板玻璃应该是竖直放置还是倾斜放置,说出你的理由?学生通过分析图像并进行讨论,得出了正确的放置方法.通过两种方式的对比,笔者发现用设问的方式完成实验的学生对整个实验的掌握较全面.原因是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这样就有了明确的实验目的.通过问题指引,他们不仅知道如何选用实验器材,而且知道如何设计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这一过程都是在老师设问的有效指引下,学生独立完成的,学生的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而用一般模式完成实验的学生只停留在会做这个实验上.对于本实验所涉及的其它问题一知半解甚至一窍不通.   3设问应用在物理实验课的实践效果  笔者通过两年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发现采取了设问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后,学生养成了带着明确的目的进行实验的良好习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显著地提高.成绩方面,学生在实验题的得分率普遍提高了.实践证明设问模式的实验课能把以往老师教,学生做的传统实验课教学过程转化为提出问题、实验操作、解决问题的过程;能把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地探究获取知识;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实验课的效率,这样的实验课才开得有价值.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