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903874
大小:54.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11
《人工髓核假体置换的临床疗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人工髓核假体置换的临床疗效作者:李放,戴刚,关凯,孙天胜,单建林,赵广民【关键词】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危象;早期手术 摘要:[目的]探讨人工髓核假体置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2002年4月至2004年5月,作者采用PDN人工髓核置换术治疗单节段椎间盘突出症25例,男性16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28岁。突出节段分布为:L3、42例、L4、516例、L5S17例。所有病人均主诉典型的单侧坐骨神经痛,其中8例伴有腰痛。病人术前均经过3个月以上的保守治疗,且效果不满意。手
2、术采用后正中入路标准髓核摘除术后,按假体植入要求准备椎间隙,植入适当型号的人工髓核假体。[结果]本组所有病例均经过1a以上的随访,平均随访177个月。按照MacNab疗效标准评定,优16例,良7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92%。[结论]临床随访结果显示了人工髓核假体置换术的短期临床疗效满意。应用时要注意适应证的把握、椎间隙的准备、假体型号的选择等关键问题。长期的临床效果还需进一步观察。关键词: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危象;早期手术近年来,椎间盘置换术进入了脊柱外科临床。此方法既可以去
3、除椎间盘病灶,又保留了椎间盘的活动功能,尤其是对于年轻的椎间盘疾病患者,更显其优势。椎间盘置换术包括全椎间盘置换和人工髓核假体置换术。作者自2002年4月采用美国Raymedica公司研发的PDN(prostheticdiscnucleus)假体对单节段椎间盘突出症病例实施人工髓核置换术,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2年4月~2004年5月,作者采用人工髓核置换术治疗单节段椎间盘突出症25例,男性16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28岁(19~42岁)。突出节段分布为:L3、42
4、例、L4、516例、L5S17例。12病例选择本组所有病例均为经过临床及影像学检查后证实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术前均经过3个月以上的保守治疗,且效果不满意。所有病人均主诉典型的单侧坐骨神经痛,其中8例伴有腰痛。术前视觉疼痛评分(VAS)坐骨神经痛为78分、腰痛为64分。X线测量:所有置换的椎间隙高度均在5mm以上,平均为86mm,同时排除突出间盘的骨化及节段性不稳定。13人工髓核假体本组使用的均为由美国Raymedica公司研发的PDNSolo假体,该假体在前一代产品的基础上,增加了假体的
5、体积和膨胀率,并由原来的双枚植入变为单枚植入。14手术方法采用后正中入路,行标准髓核摘除术,术中保证小关节囊及关节突的完整。彻底清除髓核组织后,用椎板撑开器将椎间隙适当撑开,用试模测量椎间隙高度,选用合适型号的假体,在配属器械的引导下将假体置入,尽量使假体的长轴与人体矢状面垂直。经C臂检测证实假体位置满意后(图1),冲洗并关闭切口。15术后处理术后3d患者开始佩戴腰围支具下床活动,活动量逐渐增加。腰围佩戴至术后2个月。2结果21手术有关情况本组手术均采用后正中入路,手术时间为50~125min,
6、平均74min,其中前5例手术的平均时间为105min,而后20例的平均时间为68min。出血量为50~150ml。手术中无大出血、硬膜囊撕裂、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22术后情况25例病人术后坐骨神经痛有显著缓解或消失,术后第2天直腿抬高试验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术后第3天,戴腰围下地活动。1例病人术后第3天时术前症状再现,且疼痛剧烈,经X线及MRI检查证实由放入侧脱出,进入椎管5mm,经与病人及其家属商议后取出假体,未再次植入。术后腿痛症状消失,偶有腰部酸痛。23随访结果除1例假体取出外,余24例
7、均经过1a以上的临床随访,随访时间13~25个月,平均177个月。坐骨神经痛改善明显,由术前的78分降至21分;下腰痛由术前的64分降至28分。手术前后X线片比较:椎间盘高度术前为86mm,随访时的平均值为74mm(图2)。图1术中X线监视显示PDN内的两个金属标志物完全重合,且位于椎间隙中心,位置十分理想图2男性,27岁,L4、5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术后植入PDN假体a术前X线片显示L4、5间隙前窄后宽;b术后18个月,L4、5间隙高度维持良好,假体位置满意 3讨论对于椎间盘突出症临床上常
8、用治疗方法是椎间盘切除术或脊柱融合术。前者可以有效地缓解坐骨神经痛,但由于手术本身使椎间盘的结构受到了进一步的破坏,因此无法缓解由于椎间盘退变而引起的腰痛,甚至使其加重。多篇报道显示单纯椎间盘切除术后,有60%~70%的病例存在不同程度的腰痛,这也是当年CloasJ.Erricolumbardiscarthroplasty[J].ClinicalOrthopaedicsandRelatedResearch,2005,435:106117.〔2〕PeterM.Klara,CharlesD.Raya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