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性枕后位的产程特点及分娩结局

持续性枕后位的产程特点及分娩结局

ID:23763827

大小:55.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10

持续性枕后位的产程特点及分娩结局_第1页
持续性枕后位的产程特点及分娩结局_第2页
持续性枕后位的产程特点及分娩结局_第3页
持续性枕后位的产程特点及分娩结局_第4页
持续性枕后位的产程特点及分娩结局_第5页
资源描述:

《持续性枕后位的产程特点及分娩结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持续性枕后位的产程特点及分娩结局【摘要】  目的:探讨持续性枕后位的产程特点及分娩方式。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5年12月某院分娩的252例产妇(枕后位组126例,枕前位组126例)的分娩记录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枕后位组新生儿体重≥3500g、宫缩乏力、剖宫产、产钳助产、软产道裂伤和产后出血率明显高于枕前位组,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枕后位组胎儿窘迫、新生儿转入重症监护病房率明显高于枕前位组,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枕后位组潜伏期延长、活跃期延长、宫口扩张延缓、宫口扩张阻滞、胎头下降延缓、胎头下降阻滞等产

2、程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枕前位组,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枕后位组新生儿窒息率高于枕前位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头位分娩评分>10分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持续性枕后位导致母儿并发症增加,早期发现、及时处理并选择最佳分娩方式可减少母儿并发症的发生。【关键词】枕后位持续性分娩并发症  持续性枕后位是造成头位难产常见的原因之一,对枕后位的产程观察不够,处理不当,常导致临产后剖宫产率升高。本研究将2005年1月至2005年12月间在本院分娩的持续性枕后位1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一回顾性分析,

3、探讨持续性枕后位的产程特点、不同分娩方式及对母儿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05年1月至2005年12月我院住院分娩孕妇共4654例,我们选择其中单胎足月妊娠、初产妇、自然临产、经过充分试产持续性枕后位共126例为枕后位组,孕妇平均年龄(28±2.6)岁,孕周(39.1±1.2)周。并随机抽取同期分娩的枕前位初产妇126例为枕前位组,孕妇平均年龄(27.8±2.7)岁,孕周(39.0±1.3)周。两组患者年龄、孕周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有可比性。两组孕妇临产初期胎心监护正常、无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

4、  1.2方法  1.2.1分析指标  ①分娩结局包括:分娩方式、软产道裂伤、产后出血;②产程异常情况;③骨盆、产力、胎儿体重及头位分娩评分;④围产儿结局包括: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新生儿产伤、新生儿转入重症监护病房率。  1.2.1诊断标准  ①持续性枕后位:诊断按照凌萝达[1]主编《难产》提出的标准;②产程异常:潜伏期≥16h为潜伏期延长,活跃期≥8h为活跃期延长,活跃期宫口扩张≤1.2cm/h为宫口扩张延缓,活跃期宫口扩张停止2h以上为宫口扩张阻滞,第二产程≥2h为第二产程延长,活跃晚期及第二产程胎头下降≤1cm/h为胎头下降延缓,活跃晚

5、期及第二产程胎头下降停滞≥1h为胎头下降阻滞;③骨盆临界狭窄:骶耻外径18.0cm,对角径11.5cm,坐骨结节间径7.5cm,出口前后径10.5cm;④头位分娩评分:按照凌萝达提出的头位分娩评分法[1]进行,内容包括:骨盆大小、胎儿体重、胎方位、产力强弱等4项,以胎儿娩出前最后一次评分为准,4项评分相加为头位分娩评分(简称分娩评分),其中骨盆大小和胎儿体重2项评分相加为头盆评分;⑤产后出血:胎儿娩出后24h内失血量≥500ml;⑥胎儿窘迫:参照诊断标准[2];⑦新生儿窒息:新生儿出生时1min或5minApgar评分≤7分。  1.3统计学方

6、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结果  2.1持续性枕后位相关因素持续性枕后位组胎儿体重≥3500g及宫缩乏力者,与枕前位组相比,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持续性枕后位组孕周≥41周、骨盆临界狭窄、头盆评分≤6分者,与枕前位组相比,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1。表1枕位异常的相关因素n(略)  2.2两组产程异常发生率比较持续性枕后位组潜伏期延长、活跃期延长、宫口扩张延缓、宫口扩张阻滞、胎头下降延缓、胎头下降阻滞等产程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枕前位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极显著性(

7、P<0.01)。两组仅第二产程延长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P>0.05),考虑可能与第二产程干预性处理治疗有关。见表2。表2两组产程异常情况比较n(略)  2.3两组分娩结局比较持续性枕后位组剖宫产、产钳助产、软产道裂伤和产后出血率明显高于枕前位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且枕后位组使用缩宫素静滴率远高于枕前位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见表3。表3两组分娩结局比较n(略)  2.4两组围产儿结局比较枕后位组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新生儿转入重症监护病房率明显高于枕前位组,经

8、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P<0.05),见表4。两组新生儿产伤发生率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P>0.05)。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