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阅读引领下的初中数学课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阅读引领下的初中数学课堂 【摘要】数学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是语言表述的最高境界。而阅读是学习所有语言的第一要义,所以,数学的学习离不开阅读,通过阅读,可以透过抽象语言理清具体的知识脉络,才可以将深奥的知识与现实生活有效结合。成功的阅读,为数学教学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初中数学;阅读;培养 【中国分类法】:G633.6 引言: 现代教育提倡从学会到会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阅读是自学的主要形式,是自学的核心,具备阅读能力,学生将获益匪浅,可以自觉的从浩瀚的书本中去寻找和猎取大量的知
2、识。我国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将阅读理解题纳入教材中。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进行有效的阅读,全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我们深深探究。本文从数学阅读概述入手,结合实例分析了数学阅读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提出建议。 1.数学阅读概述 数学阅读是一个系统的心理活动过程,6包含语言符号文字、数学符号、术语、公式、图表等的感知,新概念的接受与明白,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等一系列活动,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假设、证明、想象、推理的积极能动的认知过程。由于数学语言具有符号化、逻
3、辑化、严谨性、抽象性等特点,数学语言的阅读就与众不同,在阅读中必须把握这些特性,才能读出其中的真正内涵。 1.1数学语言的高度抽象性,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1.2数学语言特点的精确性; 1.3数学阅读要求认真细致; 1.4数学阅读过程要读练结合; 1.5数学阅读过程中语意转换频繁,要求思维灵活; 2.初中生数学阅中的问题 2.1对陈述性知识理解不够 例1:计算-1+2 错析:得出结论-3,这是把表达式理解为1与2之和的相反数,这是对陈述性知识不理解,导致对表达式的理解错误。 建
4、议:可以让学生将数学符号语言生活化,加深对表达式的理解,例如,有学生把-1+2编成:如果向东走记为正,向西走记为负,小明从点0出发,先向西走了1千米,再向东走了2千米,此时小明在什么位置?通过编题加深学生对表达式的理解。 2.2抽象数学语言转化不当 例2:已知,a<0,b<0,且a-b=-4.求
5、b
6、-
7、a
8、的值 错析:学生面对这种问题读来读去还是束手无策6 建议:因为数学讲究数形结合,二者不可分割。本题是研究数学符号语言之间的大小关系,而常用数形结合工具是数轴,能使数量大小关系明显呈现,在数轴上,a
9、<0,b<0,表示a、b两个数的对应点均在数轴左边,而a-b=-4<0,表示a所对应的点在b对应点的左边4个单位,而
10、b
11、-
12、a
13、则表示到原点距离之差。这样抽象的问题就形象化,给学生形象思维的启示,把枯燥的数学符号语言转化为直观形式,学生就易于理解。 2.3缺乏动手操作的实践经验 例如:现有如图所示的瓷砖。请用4块所给瓷砖拼成一个正方形图案(设计4种不同的图案,其中图案一、二是轴对称图形但不是中心对称图形,图案三是中心对称图形但不是轴对称图形,图案四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 错析:学生缺乏
14、动手操作的实践,导致只考虑轴对称与中心对称,而忽略了题目的要求。 建议: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必须了解题意,动手铺一铺、摆一摆、试一试,数学问题用生活化的方式处理,这样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3.初中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3.1围绕教材,指导学生阅读 教材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基本工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围绕课本展开的,学生的读书过程,就是数学概念、规律逐渐形成、理解、记忆和掌握的过程,学生在阅读中充满感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各种心理活动,它是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15、.6 初中生正处于心理成熟过渡期,注意力不能持久,独立思考能力差,兴趣容易转移,遇到疑难问题就退而避之,不会深入探究。为了指导学生阅读,教师要指出阅读的范围、内容、目的,弄清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在教师指导下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对学生的回答要给予肯定,增强他们的信心,教师在指导时,力争做到寻根究底,从教材中挖掘知识内涵,对关键字词要特别点出,使学生习惯于认真仔细阅读。小结时要让学生在读书的基础上用简捷的语言或表格对知识点作概括,这样从读书方面长期进行诱导和强化训练,让学生逐步养成阅读的习惯。 3.2创
16、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数学阅读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很多学生不能用心研读,所以教师要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让阅读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不感到负担,不感到厌倦,教学中要多引导和帮助。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动机和兴趣,用数学知识的魅力感染学生。 3.2.1创设氛围情境,在教学中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创设氛围,寻找刺激学生的认知界点,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阅读需要,通过“看一看”,“想一想”,从而较好地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