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615115
大小:898.72 KB
页数:949页
时间:2018-11-09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完整版--智敏上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第一讲)主讲 敏公上师 腊雪纷飞,看银装素裹;忆先贤,想千古英雄人物,凛冽高风! 从今天(腊月廿一)起,将陆续奉上尊贵的大宝上师主讲之《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笔录文稿,初稿)登陆本网站,也以为纪念至尊正士海公上师圣诞吉日来临之奉献供养云。因时间仓促,水平所限,录入过程中听错误记、别字错字及待辨音协听之处多多,此乃个人学习版,尚非正式版也,还在校对中,仅供个人学习参考。正式文本将于完稿、校正圆满后提供,敬请关注本帖更新。第一讲(长度:74:40 1A00:01~2A12:09) (1A)去年我们讲了《五蕴论》,这是从部派佛教传衍过来、还没有正式地进入大乘
2、。因为论述的时候是以大乘的意义来说,所以称《大乘五蕴论》。到《百法明门论》的时候,就标出这个大乘(唯识)的意思,在一百个法之后,就标明了两个无我:补特伽罗无我、一切法无我。在二乘的时候,讲的只是补特伽罗无我;一切法无我的意思,是大乘独有的。 我们说佛教,佛说的都是对机说法,并不是说佛讲的法,开始是二乘的,后来演化到大乘。这种说法,现在一般以哲学的眼光来看问题的人,就经常会犯这个错误。现在一般所谓研究佛学的,他把佛教当成世间的哲学来看待,说佛教也是发展的:佛在世的时候是原始佛教,后来发展到部派佛学,再进一步到第三阶段是大乘佛教,最后就是产生密法了。认为佛教是跟着时代发展而发展的
3、。这个看法是符合了现在的哲学的观点来讲问题,实际上我们说佛教并不是发展的。一切法,显的密的、二乘大乘,等等,佛早已洞察无遗,他根据什么机就说什么法。在说原始佛教的时候,并不是没有大乘的思想、没有密法的思想,而是都含在里边,所以叫密意。这是佛的密意,因为当时的根机不能接受那些内容,所以佛把这个意思含蓄在里边,并不是没有。 我们现在先把《二十唯识》简单地介绍一下,就是这个《讲义》了。这个里边他们是根据发展的学术来说。实际上,我们一定要声明,佛教不是像一般的哲学那么说——根据时代发展而发展的。我们如果研究得深透一点,就会看到原始佛教里边有大乘中观的思想。现代的印顺法师,他研究《阿含
4、经》就发现,尤其是在《杂阿含》里边,中观的思想非常丰富。我们的海公上师,他是修密法的了,他晚年的时候也是研究《四阿含》,他就说,一切密法的思想在《四阿含经》里都有!那就是说,佛陀的思想是圆满的,根据我们不同的根机而讲不同的法,并不是说佛教是根据时代而发展的。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搞清楚。因为这个《唯识简介》是采取其他讲义编下来的,有这个思想。 但是我们说,也不是绝然没有。佛教是一味的,是对机说法,而在整个的世界发展过程中,表面上确实有这么个过程。假使说,开始佛在世时,原始佛教;后来部派佛学,分了很多派;再后来是大乘。若再仔细分的话,有“初期大乘”。初期大乘出来之后,以前留下的那些部
5、派佛学,大乘对他们就有一个贬称,因为要提倡大乘,就把他们说成是“小乘”。实际上“小乘”这个话也是不够正确的。部派佛学是从原始佛教衍化出来的,大乘佛教出现之后把他们称作二乘,是为了抬高自己。这个,我们说公平的话呢,不能叫小乘,因为它的思想里边大乘思想还是有的,只是没有发挥出来而已。那么再后期的,就是“后期大乘”,最后是“密乘”。也可以这么分几个阶段。 这个我们以前在讲《印度佛学史》的时候已经说了很多。这里因为又接触到这些问题,我们先要把它解释一下,就是重点要说,尽管现在的一些研究佛学的人把佛教分成几个阶段——原始佛教、部派佛学、大乘佛教,最后是密乘,而从历史的过程上看,确实表面
6、上也是有这样子几个阶段,但是我们要明白,佛真正的说法并不是这样子的阶段。 佛开始讲经,根据《华严经》的说法,佛先说的是《华严经》,是为地上菩萨说的,那么一切声闻根本就听不懂,如聋如哑,最后佛就降低水平,讲《四阿含》。这个是说佛讲经是对机。并不是说,先说《四阿含》,慢慢地说到《大般若》,一层层上去(这是现代研究佛学的人,这么安这个次第)。虽然在社会历史的演变上,确实是有这样的过程,这样子说,使我们容易了解;但并不是说佛教是这么一层层地发展的。这个思想大家要掌握住。佛教不是发展的。佛教是佛已经全部洞察一切宇宙真理,从他对各个不同的机而说的法,不是发展出来的,跟世间学问不一样!
7、这里我们先把唯识的意思跟大家介绍一下,请看《二十唯识论》的《讲义》,第一个,“唯识学简介”,简单地介绍。(一)唯识学简介 唯识思想的源泉,应从原始佛教中去探求。原始佛教的核心是缘起论,唯识思想是导源于缘起论的,它是缘起论的一种说明。在说明缘起的时候,原始经典大多吐露出着重心识的倾向。缘起的流转门,不出惑、业、苦三事;其中的业,有部认为是属于色法的,其它部说是非色非心的,经部论师则爽性把它看作是思心所。这样,唯识的倾向,就开始明朗化了。缘起的还灭门,主要亦在内心解脱,佛教调柔身心的正行,确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