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成唯识论白话讲记(第三篇 思量能变识诠释)

简明成唯识论白话讲记(第三篇 思量能变识诠释)

ID:17068475

大小:95.00 KB

页数:29页

时间:2018-08-27

简明成唯识论白话讲记(第三篇 思量能变识诠释)_第1页
简明成唯识论白话讲记(第三篇 思量能变识诠释)_第2页
简明成唯识论白话讲记(第三篇 思量能变识诠释)_第3页
简明成唯识论白话讲记(第三篇 思量能变识诠释)_第4页
简明成唯识论白话讲记(第三篇 思量能变识诠释)_第5页
资源描述:

《简明成唯识论白话讲记(第三篇 思量能变识诠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简明成唯识论白话讲记(第三篇思量能变识诠释)简明成唯识论白话讲记(第三篇思量能变识诠释)于凌波居士讲授佛光山丛林学院.台中慈明佛学研究所佛学讲义第一章举体出名门第二章所依门第三章所缘门第四章体性行相门第五章合解染俱相应二门第六章三性分别门第七章界系分别门第八章起灭分位门第九章如何证明有第七识第三篇 思量能变识诠释(本篇颂文,由第五颂至第七颂。)第一章 举体出名门论文一:如是已说初能变相,第二能变其相云何?颂曰:次第二能变,是识名末那,依彼转缘彼,思量为性相,四烦恼常俱,谓我痴我见,并我慢我爱,及余触等俱,

2、有覆无记摄,随所生所系,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讲解:前面已经讲完初能变识的第八识之相,往下应讲第二能变的第七识之相了。第二能变又称思量能变,即是第七末那识之变,此思量能变的相状如何?如上列长行中颂文所说。古人诠释思量能变,也是以八段十门来科分,现列十门如下:一、举体出名门:次第二能变,是识名末那。———————————标名门二、所依门:依彼转。—————————————————————所依门三、所缘门:缘彼———————————————————————所缘门四、体性行相门:思量为性。——————————

3、————————体性门(思量为)相。——————————————————————行相门五、心所相应门:四烦恼常俱,谓我痴我见,并我慢我爱。—————染俱门及余触等俱。———————————————————————相应门六、三性分别门:有覆无记摄。—————————————————三性门七、界系分别门:随所生所系。—————————————————界系门八、起灭分位门: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隐显门locatedintheTomb,DongShenJiabang,deferthenex

4、tdayfocusedontheassassination.Linping,Zhejiang,1ofwhichliquorwinemasters(WuzhensaidinformationisCarpenter),whogotAfewbayonets,duetomissedfatal,whennightcame论文二:次初异熟能变识后,应辨思量能变识相。是识圣教别名末那,恒审思量胜余识故。此名何异第六意识?此持业释,如藏识名,识即意故。彼依主释,如眼识等,识异意故。然诸圣教恐此滥彼,故于第七但立意名。又标

5、意名为简心识。积集了别劣余识故。或欲显此与彼意识为近所依,故但名意。讲解:初能变的第八异熟识前已说竟。现在诠释第二能变的第七思量识。这第七识,在圣教经典中通名谓‘识’,别名‘末那’。末那梵语,翻译为‘意’。意字的解释是恒审思量。宽泛的说,八识皆有思量,但第八识是恒而非审的思蕫,第六识是审而非恒的思量,前五识是非恒非审的思量,唯有第七识是既恒又审的思量,所以名之谓‘意’。有间曰:既然第七识通名谓识,别名谓意,综合通别,即名‘意识’,这和第六意识,有何不同。答曰:第七识是以意为识体,识为意用,在六离合释的解释

6、中,属于‘持业释’,就像阿赖耶名谓‘藏识’一样,藏即识体。第六意识,依意根为主,在六离合释中属于‘依主释’,就像依眼根所发的识名叫眼识一样。所依的‘意’是第七识,能依的识是第六识。这是其分别之处。尽管第七的意识是‘持业释’,第六的意识是‘依主释’。但仍恐有人混滥不清,所以但名第七为‘意’,以示区别。积集为心,了别为识,而独标第七名为意者,为简别此识在积集的意义不及第八识,在了别的意义不及前六识,所以名意。第二章 所依门论文一:依彼转者,显此所依。彼谓即前初能变识。圣说此识依藏识故。有义:此意以彼识种而为所

7、依,非彼现识,此无间断,不假现识,为俱有依方生故。有义:此意以彼识种及彼现识俱为所依。虽无间断而有转易,名转识故。必假现识为俱所依,方得生故。转谓流转,显示此识恒依彼识取所缘故。讲解:现在讲第二所依门。颂中所说的‘依彼转’三字如何解释呢?依彼的‘彼’,是指前面初能变的第八阿赖耶识,因为圣教中说,这第七识是依彼藏识之故。‘依’是依托(事物生起所依靠的条件)。依托什么?此有二说,第一家说这第七识,唯以第八识的种子为所依,并不是依第八识的现行果识。因为第七识的行相恒无间断,不须要藉第八识的现行做其俱有依才得生起

8、。第二家说这第七识是以第八识的种子及现行果识俱为所依。因为第七识在因果位中虽无间断,然入见道时,却不能没有转易,所以它也名叫转识。既有转易,或染、或净,它必须假藉第八识的种子与现行,做为它的俱有依方得生起。‘转’是流转。相续为流,生起为转。这是显示第七识恒依第八识而转起,复取彼所依的第八识,为其所缘的境界。论文二:诸心、心所皆有所依,然彼所依总有三种:一、因缘依,谓自种子。诸有为法,皆托此依,离自因缘必不生故。二、增上缘依。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