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识论要义总结.doc

成唯识论要义总结.doc

ID:18644412

大小:139.00 KB

页数:94页

时间:2018-09-19

成唯识论要义总结.doc_第1页
成唯识论要义总结.doc_第2页
成唯识论要义总结.doc_第3页
成唯识论要义总结.doc_第4页
成唯识论要义总结.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成唯识论要义总结.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成唯识论要义总结唐仲容稽首唯识性,   满分清净者。我今释彼说,   利乐诸有情。一、此论的形成与命名:世亲菩萨作了《唯识二十颂》,并自作长行释之,名《唯识二十论》,以破外道小乘实有外境之邪执,而显唯识无境之妙理。其后又作《唯识三十颂》,未及作论而寿终。安慧、护法等十大论师,奋力研究唯识,并为此颂作释;玄奘西游,一一取回以授窥基,基师一一折衷取舍,糅集众说,以释《唯识三十颂》而成论。此论依境、行、果三分成立唯识妙义,故命名为《成唯识论》。此论显唯识理,圆明纯净,故又名《净唯识论》;又属解释《唯识三十颂》,故又名《唯识三十论》。《成唯识论》造论的缘

2、起和它命名的几个意义:94成唯识论要义总结唐仲容稽首唯识性,   满分清净者。我今释彼说,   利乐诸有情。一、此论的形成与命名:世亲菩萨作了《唯识二十颂》,并自作长行释之,名《唯识二十论》,以破外道小乘实有外境之邪执,而显唯识无境之妙理。其后又作《唯识三十颂》,未及作论而寿终。安慧、护法等十大论师,奋力研究唯识,并为此颂作释;玄奘西游,一一取回以授窥基,基师一一折衷取舍,糅集众说,以释《唯识三十颂》而成论。此论依境、行、果三分成立唯识妙义,故命名为《成唯识论》。此论显唯识理,圆明纯净,故又名《净唯识论》;又属解释《唯识三十颂》,故又名《唯识三十

3、论》。《成唯识论》造论的缘起和它命名的几个意义:94成唯识论要义总结唐仲容稽首唯识性,   满分清净者。我今释彼说,   利乐诸有情。一、此论的形成与命名:世亲菩萨作了《唯识二十颂》,并自作长行释之,名《唯识二十论》,以破外道小乘实有外境之邪执,而显唯识无境之妙理。其后又作《唯识三十颂》,未及作论而寿终。安慧、护法等十大论师,奋力研究唯识,并为此颂作释;玄奘西游,一一取回以授窥基,基师一一折衷取舍,糅集众说,以释《唯识三十颂》而成论。此论依境、行、果三分成立唯识妙义,故命名为《成唯识论》。此论显唯识理,圆明纯净,故又名《净唯识论》;又属解释《唯识

4、三十颂》,故又名《唯识三十论》。《成唯识论》造论的缘起和它命名的几个意义:94成唯识论要义总结唐仲容稽首唯识性,   满分清净者。我今释彼说,   利乐诸有情。一、此论的形成与命名:世亲菩萨作了《唯识二十颂》,并自作长行释之,名《唯识二十论》,以破外道小乘实有外境之邪执,而显唯识无境之妙理。其后又作《唯识三十颂》,未及作论而寿终。安慧、护法等十大论师,奋力研究唯识,并为此颂作释;玄奘西游,一一取回以授窥基,基师一一折衷取舍,糅集众说,以释《唯识三十颂》而成论。此论依境、行、果三分成立唯识妙义,故命名为《成唯识论》。此论显唯识理,圆明纯净,故又名《

5、净唯识论》;又属解释《唯识三十颂》,故又名《唯识三十论》。《成唯识论》造论的缘起和它命名的几个意义:94成唯识论要义总结唐仲容稽首唯识性,   满分清净者。我今释彼说,   利乐诸有情。一、此论的形成与命名:世亲菩萨作了《唯识二十颂》,并自作长行释之,名《唯识二十论》,以破外道小乘实有外境之邪执,而显唯识无境之妙理。其后又作《唯识三十颂》,未及作论而寿终。安慧、护法等十大论师,奋力研究唯识,并为此颂作释;玄奘西游,一一取回以授窥基,基师一一折衷取舍,糅集众说,以释《唯识三十颂》而成论。此论依境、行、果三分成立唯识妙义,故命名为《成唯识论》。此论显

6、唯识理,圆明纯净,故又名《净唯识论》;又属解释《唯识三十颂》,故又名《唯识三十论》。《成唯识论》造论的缘起和它命名的几个意义:94成唯识论要义总结唐仲容稽首唯识性,   满分清净者。我今释彼说,   利乐诸有情。一、此论的形成与命名:世亲菩萨作了《唯识二十颂》,并自作长行释之,名《唯识二十论》,以破外道小乘实有外境之邪执,而显唯识无境之妙理。其后又作《唯识三十颂》,未及作论而寿终。安慧、护法等十大论师,奋力研究唯识,并为此颂作释;玄奘西游,一一取回以授窥基,基师一一折衷取舍,糅集众说,以释《唯识三十颂》而成论。此论依境、行、果三分成立唯识妙义,故

7、命名为《成唯识论》。此论显唯识理,圆明纯净,故又名《净唯识论》;又属解释《唯识三十颂》,故又名《唯识三十论》。《成唯识论》造论的缘起和它命名的几个意义:94世亲菩萨本着无著菩萨的开导,对《摄大乘论》作释,《摄大乘论》是无著菩萨建立赖耶缘起,而成立唯识学说的一种大乘论著。世亲菩萨释了《摄大乘论》后,继续作了《唯识二十颂》,这一个颂是以二十个颂子来显扬唯识的道理。他本人作了《唯识二十论》来说明外境非实有,内识变似外境,而愚夫执内识所变现的境为真实有,是识外别有之法,是谓“外境”。外道和小乘呢,不明白唯识道理,固执外境实有。世亲菩萨唾斥小乘外道实有外境

8、的邪执,显扬唯识无境的道理,作了《唯识二十论》。以后,世亲又作《唯识三十颂》,这个颂是以三十个颂子来显扬唯识的道理,重在成立唯识义。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