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6749711
大小:119.50 KB
页数:41页
时间:2020-07-07
《成唯识论直解.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三章论第七识【解题】本章的主要内容是论述和论证第七识,分为两大部分:一是论述第七识的性质,二是论证第七识的存在。第七识与第八识一样,也是一个超出人们经验范围的概念,所以本论对它的性质也作了详尽的论述。第七识的名称是“意”,本论阐述了此名称的由来、第七识与第六识在名称上的联系和区别等。第七识对第八识有依赖性,本论对这种依赖性从理论上作了全面的分析。第七识作为识,也有认识作用,本论讨论了第七识的认识对象,指出第七识在凡夫状态中是以第八识的见分为认识对象,将其执着为实我。此外,第七识作为识,也有区别于其
2、他识的特性,本论指出,这种特性就是“思量”,第七识在现行活动时,进行的正是思量活动。此外,第七识作为识,也有其相应心所。本论通过讨论指出,第七识与第八识在这方面的不同之处是:该识还有烦恼心所和随烦恼心所与之相应。因此,第七识的伦理性质属污染性,或者说是有覆无记性。此外,第七识由于也是永恒活动的心识,所以总是追随第八识,随第八识生往三界中的某一界而被系缚于该界。最后,佛教修行也是要制伏和断除第七识的污染性,所以修行到一定阶段,第七识的污染性就能被制伏进而被断除。由于第七识也是超出人们经验的一种心识,所
3、以本论对其存在也提出了种种论证。与证明第八识的存在一样,本论也从佛典和正理两方面进行了论证,即援引了大小乘的经典,并提出了理论上的六种分析来证明第七识的存在。第一节第七识综述一、第七识的名称如是已说初能变相,第二能变,其相云何?颂曰:“次第二能变,是识名末那。依彼转缘彼,思量为性相。四烦恼常俱,谓我痴我见,并我慢我爱,及余触等俱。有覆无记摄,随所生所系,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论曰:次初异熟能变识后,应辩思量能变识相。是识圣教别名末那,恒审思量,胜余识故。“此名何异第六意识?”此持业释,如藏识名,
4、识即意故。彼依主释,如眼识等,识异意故。然诸圣教,恐此滥彼,故于第七,但立意名。又标意名,为简心、识,积集、了别,劣余识故。或欲显此与彼意识,为近所依,故但名意。【今译】以上已经说明了第一能变识的性状,那第二能变识,其性状又如何呢?颂云:“其次是第二能变识,此识名末那识。此识依赖第八识而生起,并以第八识为认取对象,思量为其本性和现行活动的作用。此识始终与四种烦恼共存,即我痴与我见,还有我慢与我爱;还始终与触等其余的心所共存。此识属于有覆无记性,随第八识所生地而生起并被系缚在该地,只是在阿罗汉位、灭尽
5、定与出世道中才不存在。”论云:其次,在说明了第一异熟能变识后,应该说明思量能变识的性状了。此识在佛典中也称末那〔即污染的意〕,因其能连续而不间断地生起并进行明晰的思维,这些性质胜于其它识。〔问:〕“〔此识称为意,〕那与第六意识有何区别?”这是就其所保持的作用来定义此识,就象藏识也是从这一角度来建立名称,这第七识的作用就是意。而第六意识是就其所依托的主体〔即第七意〕来定义该识,就象眼识等前五识也是从这一角度〔即从各自依托的根〕来建立名称,所以〔第六意〕识不同于〔第七〕意。但各种佛典中恐怕人们将第七识混
6、同第六识,所以对于第七识只是称为意,〔不称为意识。〕此外,将第七识标上意的名称,是为了区别第八识的心的名称和前六识的识的名称,因为从积集种子称为心来看,第七识没有积集作用;从识别事物称为识来看,第七识不如前六识。或者说,为了显示第七识对于第六意识来说,是其直接的依托对象,所以只是称为意。【评析】此处以下论述第七识。此处是论述第七识的主要性质和名称由来。第七识的主要性质是“恒审思量”。关于此性质,《述记》对第七识与前五识作的比较最能说明问题:“恒审思量,双简五识,彼非恒起,非审思故。”所以,“恒”指“
7、恒起”,即第七识与第八识一样,能永恒地存在,能连续而不间断地生起。“审思量”:“审”,审察、即明确清晰;“思量”,即思维。这里所说的二种性质,八识之间有同有异。即第八识恒而不审,第六识审而不恒,前五识非恒非审,只有第七识既恒且审。所以,“恒审思量”的性质,第七识胜过其余诸识。关于第七识名称的由来,第七识又称为末那识,末那即“污染的意”,是第六识的根,为了与第六识相区别,第七识称意,第六识称意识。二、第七识的所依1总说所依“依彼转”者,显此所依。“彼”谓即前初能变识,圣说此识依藏识故。有义:此意以彼识
8、种而为所依,非彼现识,此无间断,不假现识为俱有依1方得生故。有义:此意以彼识种及彼现识俱为所依,虽无间断而有转易,名转识故,必假现识为俱有依方得生故。“转”谓流转2,显示此识恒依彼识,取所缘故。诸心、心所,皆有所依。然彼所依,总有三种。一因缘依,谓自种子,诸有为法皆托此依,离自因缘必不生故。二增上缘依,谓内六处,诸心、心所皆托此依,离俱有根必不转故。三等无间缘依,谓前灭意,诸心、心所皆托此依,离开导根3必不起故。唯心、心所,具三所依,名有所依,非所余法。【今译】颂中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