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ecm模型的货币供给量与通货膨胀关系研究原创论文

基于ecm模型的货币供给量与通货膨胀关系研究原创论文

ID:23371536

大小:128.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07

基于ecm模型的货币供给量与通货膨胀关系研究原创论文_第1页
基于ecm模型的货币供给量与通货膨胀关系研究原创论文_第2页
基于ecm模型的货币供给量与通货膨胀关系研究原创论文_第3页
基于ecm模型的货币供给量与通货膨胀关系研究原创论文_第4页
基于ecm模型的货币供给量与通货膨胀关系研究原创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基于ecm模型的货币供给量与通货膨胀关系研究原创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基于ECM模型的货币供给量与通货膨胀关系研究  摘要:采用协整和误差修正分析技术,考察1994年第一季度~2004年第四季度期间的货币供给量增长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动态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层次货币供给量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都存在协整关系,M2的增长率对通货膨胀率的解释能力最强,误差修正模型显示通货膨胀率具有向均衡值回复的机制,无论哪个层次的货币供给量的增长都是通货膨胀率的Granger原因.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的通货膨胀仍然是一货币现象,货币政策仍具有最终影响价格水平的能力.   关键词:货币供给量,通货膨胀率,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1 引言    通货膨胀是衡量

2、一国宏观运行是否稳定和健康的重要指标。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1],指出货币在长期是中性的,其扩张率将全部转化为通货膨胀率,也就是说货币供给增长是通货膨胀波动的主要根源。    国外对有关经验数据的研究结果表明,价格变动与货币供应密切相关。弗里德曼曾把每10年作为一个数据点来考察美国1867年~1960年间货币供给(以M2度量)与通货膨胀(以GDP减缩因子度量)的关系,发现高的货币供给导致高的通货膨胀,但用同样的方法去观察二者的短期关系时却没发现有性关系的存在[2]。McCandless和Weber考察了110个国家,得出这样的结论:通货膨胀率

3、和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具有非常强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在0.92~0.96之间,几乎接近于1,并且长期来看,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将最终导致相同程度的通货膨胀率的上升[3]。他们的结论一致,即货币供给量的变化最终体现在物价的变化上。    各国的国情不同,其经济运行也存在差异。王少平以1978年~1994年为样本,运用Granger检验进行实证研究,验证了中国通货膨胀形成的基本原因是货币的过量发行[4]。李军采用不同的理论模型对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的长期和短期关系进行分析,其结论是二者的长期关系与短期关系不一致,短期内较高的货币供给不一定会造成短期内较高的通货膨胀,但长期来看过多的货币迟早会通过未来的通

4、货膨胀来体现[2]。刘金全以1982年1月~2004年3月期间M0和M1月度同比增长率的数据为基础进行分析,发现货币供给增长率和通货膨胀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协整关系[5]。张文刚以1981年1月~2002年6月期间通货膨胀率与M1的月度同比增长率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二者之间不仅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也存在短期误差修正机制,不过两者之间的影响关系依赖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相互制约[6]。刘霖、靳云汇利用1978年~2003年的数据进行分析,没有发现在长期内货币供应增长率影响通货膨胀的证据,认为在经济的货币化进程中,货币供应增长率的提高并不一定导致通货膨胀,货币化程度的提高使得货币流通速度逐年降低,大量

5、的货币增量被经济消耗了[7]。    由此可见,不同研究的结果并不一致,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样本区间选择的不同以及建模的方法存在差异。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环境发生显著变化,中央银行调控货币政策的手段、能力日渐成熟。货币政策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显著不同,据此货币供给量的增长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也可能存在变化。因此如果在建立模型时不区分特定的时间阶段,很有可能使结论受到干扰。使用传统的经济计量方法研究时存在着动态的稳定性假设,而实际上经济时间序列通常是非平稳的,直接运用变量的水平值研究经济现象间的均衡关系容易导致伪回归。近年起来的处理平稳数据的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协整(co-i

6、ntegrated)和误差修正模型(errorcorrectionmodel,ECM),恰好弥补了这一稳定假设的不足。协整分析可用于检验经济时间序列变量水平数据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误差修正模型则可建立它们变化的短期动态模型,研究其短期变动规律。    基于上述考虑,本文拟运用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来考察我国不同层次的货币供应量增长与通货膨胀率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动态关系。        2 变量和数据      2.1 变量选取    有关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口径,央行1994年10月27日明确了Mi(i=0,1,2,3)的统计范围。M0=流通中的现金(货币供应量统计机构之外的现金发行);

7、M1=M0+存款(扣除单位定期存款和自筹基建存款)+机关团体存款和存款+信用卡类存款;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单位定期存款和自筹基建存款)+外币存款+信托类存款;M3=M2+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8]。对于货币供应量的度量指标,现有在选取M0还是M2上存有争论。Chow推荐使用M0,因为在中国消费者不能使用支票,M0同商品零售价格的统计口径也较为一致[9];也有研究者认为M2相对于M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