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105649
大小:52.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04
《专题:阅读之古诗文阅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专题二:阅读之古诗文阅读古诗文阅读●古诗词赏析【考点提示】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不乏古诗词赏析类的考题,而且有扩大的趋势。所选内容有课内的,也有课外的,一般比较短小。从考查的主要材料看,多是以爱国诗、离愁诗、送别诗、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等题材为主。从考查的题型看,以主观题为主,客观题为辅。一般主要考查这样几项:写法赏析:表现为对诗词从艺术方面进行鉴赏,考查诗词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情感赏析:在赏析中,不仅要体会诗歌中作者所流露的思想感情,更要体会作者抒发感情的背景。内容赏析:诗词的内容大致可分为:写景、叙
2、事、哲理、抒情等,做题时可以区分对待。词语、语言赏析:揣摩诗词中的词语,体会诗词的意境。【创新题例】一、阅读下面一首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1.古典诗词讲究炼字,首联中的“足”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答:2.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情景?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答: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诗的内容的理解以及对诗的语言、词语的鉴赏力,同时也考查了有关律诗的文学常识。“足”字说明倾其所
3、有,可见农家的热情;我们知道,“颔联”是律诗的第二联,颔联不仅写景,而且包含了深刻的哲理,这就是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答案:1、“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的盛情。2、颔联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水环绕的路上,信步而行,道路难辨,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现实生活中人们常用来比喻在困境中出现希望或转机,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二、绝句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阅读上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诗人用一“燃”字,写出了山花怎样的特点?答:(2)最后两句诗人写自己漂泊在外,归期遥望,
4、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答:解析:本题考查对诗中词语的揣摩、领悟能力以及对作者感情的把握。对词语的揣摩应该把握住景物的特点,体会意境。从“何日是归年”一句可以看出,本诗写思乡之情。答案:(1)山花的红艳与灿烂(答:旺盛“也对)(2))表达了诗人思归又不能回的伤感(无奈)情绪。【强化训练】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游山西村(南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1.品读诗歌,展开想象,描绘诗人初来农家时见到的情景
5、。(不超过100字)2.诗歌的第二联流传成了千古名句,请你分析其原因。3.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二、对下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A.这首写景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B.诗的颈联写景致的缺憾:残夜中的海日和旧年中的江春,使人顿生惆怅之情。C.尾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抒写了思乡之情。D.在唐朝的诗人里,王湾并不算一位有名的人物,但他的这首五言绝句却使他
6、留名青史。三、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西江月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呜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1、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2、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100字内)。四、欣赏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1.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答: 2.若将“
7、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答: 五、阅读曹操《观沧海》中的诗句,按要求回答问题。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1)前三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__________________”写的是动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的是静景。 (2)后两行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考点提示】纵观近年中考,文言文选材,以推荐的篇目为重点,大多选自课内,但也有课外,体现“得法于课内,运用于课外”的能力导向。文言文题型多考查重点词语、句子(包括认读、理解、翻译)。考查学生对语段的整体把握、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表达观点的能力,已是发展趋势。近年来,中考文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