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677872
大小:54.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30
《民国时期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的文化取向研究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民国时期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的文化取向研究----历史教育教学论文-->第1章引言目前,把教科书与文化发展联系起来,以文化的视角来研究教科书,或者以教科书的视角来研究文化,逐渐成为教科书研究的一种趋势。学者们在民国时期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与文化发展方面的研究,还主要是小视角、微观的研究,整体研究和梳理比较少。所以,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民国时期中小学历史教科书所体现的文化取向做一个整体梳理。本文主要分课程标准、编审制度和内容取材三个方面展幵研究,其目的是为了更加深刻地认识民国时期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与文化变迁的关系,管窥
2、历史与文化的互动。研究民国时期中小学历史教科书,对于今天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的编撰有重要借鉴方面的价值。民国时期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的发展始终与社会思潮变迁相联系。民国时期中小学历史教科书既反映了当前社会文化,又表达了对未来社会文化的某种期望,从而引领了未来社会文化发展趋势。编写出适合时代、适合国情的教科书是任何教科书出版机构需要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了解民国时期的出版机构如何根据不同时代的文化变迁编写出最适用的教科书。这对于今天编写可以引领主流文化、适合时代、适合国情、适合学生的教科书有很大
3、的借鉴意义。......第2章民国时期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的发展历程2.1“民间化”时期(1912年一1928年)商务印书馆对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的编纂除了符合民主共和的立国精神外,对其他观点并没有限制。所以,商务印书馆教科书出版的历史教科书当中会出现同一问题,不同解释的现象。如关于民族起源问题,傅运森在《共和国教科书高等新历史》中写道“太古之时,最高为商族所居,其后有自西方来者,迁居最高。文化日兴,后世称其种类曰华。是即今之汉族也。”'而顾颇刚在《现代初中教科书本国史》中则否定了该主张,认为“西来说较为近情,
4、然不能必验。”2又如在如何评价太平天国运动方面,赵玉森在《简明中国历史教授书》中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是“托词救民,其实害民者,不可不引为前车之鉴”。同样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由吕瑞廷等编写,赵玉森重订的《新体中国历史》,则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是“从事革命工作”。两本书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大相径庭。2.2“多元化”时期(1929年一1937年)从图2-3的统计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商务和中华两家的市场占有率总共才23%,与“民间化”时期的82%和69%相比,两家的市场占有率下降了三到四倍。商务印书馆的出版比率从50%以上
5、,下降到不足15%。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二十年代商务书局和中华书局两家垄断中小学历史教科书出版市场已经被多家出版机构共同竞争的局面所取代。里然商务和中华仍然是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出版机构,但是它们的出版比率与二十年代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它们与其他出版机构之问出版比率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越来越多的参与出版机构参与进来导致一些机构的出版比率较“民间化”时期有所下降,但彼此之间的差距很接近。它们之间的竞争较20世纪20年代要更加激烈。第3章民国时期中小学历史课程标准的文化取向.......203.1国家至上(1
6、912年一1928年)..........20第4章民国时期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编审制度的文化取向..........314.1“民编官审”(1912年一1928年)..........31第5章民国时期中小学历史教科书内容取材的文化取向..........415.1世界主义(1912年一1928年)..........41第5章民国时期中小学历史教科书内容取材的文化取向5.1世界主义(1912年一1928年)从表5-1和表5-2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1913年北京政府公布的教学内容安排与1886年日本明治
7、天皇公布的中学历史教学内容安排完全一致。只是由于当时日本实行的五年学制,中国实行的是四年学制,北京政府直接删去了第五学年的学习内容,同时增加第一学年学习的时间作为补偿。民国初年,国人进行历史教学内容安排时,没有从当时中国学校的实情出发,而是直接地简单照搬了日本的安排。另外,1912-1922年担任过北京政府教育部中小学教科书审定的人员主要有44人,除去其中基本经历不详的12个人外,晚清知识分子(拥有“举人”、“进士”、“贡生”等功名者)和有留日背景的知识分子各14人,而有留学美国或是欧洲的只有4人。这些
8、编审员当中,拥有史地学专业背景的只有黎锦熙和许寿棠两个人。北京政府时期负责教科书的审查的编审员大部分为晚清知识分子或是从日本留学归国的留学生,他们深受封建教育以及日本的影响。5.2民族主义(1929年一1937年)陈衡哲在《新学制高级中学教科书西洋史》中同样表达了他对世界和平的追求和向往,他认为“国际主义(笔者注世界主义)的目的,是寻求人类的彼此了解,及各国文化成为世界的共产;他的重要工具,是世界的永久和平”。但与傅运森等人的盲目乐观、无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