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济路站监测方案

广济路站监测方案

ID:22555478

大小:408.00 KB

页数:25页

时间:2018-10-30

上传者:U-25929
广济路站监测方案_第1页
广济路站监测方案_第2页
广济路站监测方案_第3页
广济路站监测方案_第4页
广济路站监测方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广济路站监测方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广济路站监测方案1、工程概况12、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12.1地形地貌12.2土体工程地质特征22.3区域水文地质条件32.4地下水42.4.1潜水42.4.2微承压水42.4.3承压水43、监测设计的原则及依据53.1监测设计原则53.2监测方案编制依据64、施工监测目的65、监测内容76、施工监测方法86.1监测控制网的布置86.2测量精度96.3技术措施96.4监测点的埋设及施工监测方法106.5监测方法126.6监测注意事项207、监测频率及报警值208、提交监测成果219、监测管理体系和质量保证措施2210、紧急预案2311、附图2424 1、工程概况苏州轨道交通一号线(简称M1线)工程西起木渎站,东至钟南街站,,自西向东经过苏州市吴中区、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新区)、苏州城区和苏州工业园区(简称园区),全长约25.945km,设置24座车站,全部为地下车站。广济路站位于广济路与干将路丁字型交叉路口地下,为1号线和2号线的换乘车站。其中1号线车站主体沿干将路方向布置;2号线车站主体沿广济路方向布置,并略有倾斜;两线间联络线设于西北角,采用明挖法施工;联络线上方为控制中心大楼。车站周边建筑较多,均为多层居民楼,距离基坑较近:西北侧6层和7层楼距离基坑约为7~8m,基础均为条形基础,埋深约为9m;南侧6层楼距离基坑约3m,基础均条形基础,埋深约为5m;其余位于基坑两侧的楼房,基础均为条形基础,埋深5m、9m,距离基坑约10~20m。1号线车站主体为地下两层,采用双层双跨或多跨钢筋混凝土箱形结构;2号线车站主体为地下三层,采用双柱三跨钢筋混凝土箱形结构。本站与控制中心及物业开发合建,车站平面形状不规则。车站结合1、2号线的联络线设置,平面形状多变,1号线底板座落在⑤层粉质粘土层上,车站一般段基坑深度在16m左右,盾构井段深约17.7m;2号线底板座落在⑥1层粉质粘土层上,一般段基坑深度在22m左右,盾构井段深约23.7m。基坑宽度从15.25m至41.2m不等。基坑采用地下连续墙+内支撑的围护方案,其中1号线采用800mm厚地下连续墙作为围护结构,2号线采用1000mm厚地下连续墙作为围护结构,内支撑体系采用混凝土支撑(局部采用钢支撑)。2、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2.1地形地貌拟建场地为广阔的太湖冲湖积平原,水系发育,地势平坦,系典型的水网化平原。未见历史文物古迹,地面标高一般在2.5~3.3m之间。24 2.2土体工程地质特征本站所在场地为广阔的冲湖积平原,水系发育,地势平坦,系典型的水网化平原。车站站址处地势较为平坦,。根据地质资料,地层层序自上而下依次为:①1杂填土:褐灰~灰色,松散。该层填料较复杂,由粉质粘土混大量碎砖、碎石填积,局部夹有块石,填料不均匀。层厚0.7~2.9m。①2素填土:褐灰~灰色,局部褐黄色,呈软~可塑状,由粉质粘土混少量碎砖石填积,仅局部分布。层顶埋深1.3~3.2m,层厚0.7~2.9m。③1粉质粘土层:灰黄色,可塑,局部硬塑,夹粘土,切面较光滑,无摇振反应,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高。层顶埋深1.3~3.2m,层厚0.4~2.5m。承载力特征值fak=190kPa。③2粉质粘土层:灰黄色,下部渐变为灰色,可~软塑。切面较光滑,无摇振反应,干强度、韧性中等。层顶埋深3.1~6.2m,层厚1.4~6.3m。承载力特征值fak=150kPa。④1粉土层:灰黄~灰色,稍密为主,局部中密,部分为软~流塑粉质粘土,含云母片,偶见贝壳碎片。光泽反应弱,摇振反应迅速,干强度、韧性低。层顶埋深6.0~7.6m,层厚1.0~4.0m。承载力特征值fak=120kPa。④2粉砂层:灰色,稍密~中密为主,夹细砂、粉土和薄层粉质粘土,含少量云母片和贝壳碎片。层顶埋深6.0~10.0m,层厚4.1~8.0m。承载力特征值fak=140kPa。⑤粉质粘土:灰色,软塑~流塑,夹稍密状态粉土,局部为粉土与粉质粘土交互层,均质性差,夹有软塑~可塑状态粉质粘土和淤泥质粉质粘土,稍有光泽反应,摇震反应不明显,韧性较低,干强度中等。层顶埋深13.8~16.1m,层厚5.5~9.8m。承载力特征值fak=100kPa。⑥1粉质粘土:绿灰色~灰色,可塑~硬塑,夹粘土。切面较光滑,无摇振反应,干强度、韧性中等~高。层顶埋深22.9~25.6m,层厚1.4~4.0m。承载力特征值fak=240kPa。⑥2粉质粘土:绿灰~褐黄~灰色,可~软塑,呈上硬下软,均质性较差,局部无规律性地分布有薄层流塑粉质粘土和粉土。稍有光泽反应,摇震反应不明显,干强度、韧性中等。层顶埋深26.3~29.0m,层厚4.0~9.6m。承载力特征值24 fak=140kPa。⑦粉土、粉砂:灰色,中密~密实,偶夹薄层粉质粘土,无光泽反应,摇震反应较迅速,韧性、干强度较低。层顶埋深32.2~36.8m,层厚1.4~5.1m。承载力特征值fak=170kPa。⑧粉质粘土:灰色,软塑~流塑,部分为淤泥质粉质粘土,夹薄层粉土。稍有光泽反应,无摇震反应,韧性较低,干强度中等。层顶埋深32.2~40.9m,层厚15.7~26.3m。承载力特征值fak=95kPa。⑨粉质粘土:灰绿~青灰色,可塑~软塑,夹粉土、粉砂,水平层理较发育。稍有光泽反应,摇震反应不明显,韧性较低,干强度中等。层顶埋深56.2~59.0m,层厚4.3~9.2m。承载力特征值fak=160kPa。⑩粉土、粉细砂:灰色,中密~密实,局部夹粗砂和薄层粉质粘土。光泽反应弱,摇振反应迅速,韧性、干强度低。层顶埋深62.0~66.8m,大部未钻穿。承载力特征值fak=175kPa。⑾粉质粘土:灰色,软塑~流塑,,稍有光泽反应,无摇震反应,韧性、干强度中等。层顶埋深67.2~69.4m,部分揭露,未钻穿。承载力特征值fak=110kPa。2.3区域水文地质条件苏州市地处江南水网区,属长江流域太湖水系,区内地表水系极其发育,主要有太湖、阳澄湖群及大小规模不等的河渠组成。水位主要受大气降水和太湖排水影响,并受人为控制,常年水位(黄海标高)1.10~1.30m,其年变幅1m左右。拟建场地内有一条东西向的小河,与东侧外城河相通,水力联系较密切。潜水含水层主要由填土层组成。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地表水,此外尚有地下水道道的渗漏,水位受季节性控制,年水位变幅为1.0m,且与地表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水力关系--互补关系。苏州一般地表水历史最高水位2.49m(以下水位均为黄海高程),最低水位0.01m,常年平均水位0.88m,近3~5年最高水位为2.49m。场地环境水(地表水和地下水)对混凝土无腐蚀性;对钢结构有弱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无腐蚀性。场地土对混凝土无腐蚀性;对钢结构有弱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无腐蚀性。24 2.4地下水根据地下水埋藏条件,可将地下水分为孔隙潜水、微承压水及承压水。2.4.1潜水人工填土为含水层,③-1层和③-2层粉质粘土为隔水底板。人工填土主要由粉质粘土夹碎石,碎砖混填,粗颗粒易形成大孔隙,成为地下水的贮存空间,透水性较好,但不均匀,由于局部厚度大,雨季出水量较丰富。③-1层和③-2层粉质粘土透水性微弱,可以作为相对隔水层。苏州地下水位最高一般在7~8月份,最低水位多出现在旱季12月份至次年3月份。野外勘探期间在钻孔中量侧的稳定水位埋深在地面下0.8~3.4米,高程0.5~1.4米,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地表水,此外尚有地下水道的渗漏,水位受季节性控制,年水位变幅为1米,且与地表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水力关系――互补关系。2.4.2微承压水由④-1层粉土,④-2层粉砂和⑤层软~塑粉质粘土夹粉土构成含水层。隔水顶板为③-1层和③-2层粉质粘土,隔水底板为⑥-1层和⑥-2层粉质粘土。该含水层埋藏较浅,厚度较大。其中④-2层赋水性较好,透水性较强,水量较丰富,为基坑开挖深度主要出水地层,亦为对地铁施工以及运营影响较大的含水层。隔水底板⑥-1层和⑥-2层透水性微弱,可以做为相对隔水层。2.4.3承压水第二层承压水由⑦层粉土,粉砂和⑧层流塑-软塑粉质粘土组成含水层。隔水顶板为⑥-1层和⑥-2层粉质粘土。根据初堪资料,下部⑨层粉质粘土可以作为隔水底板。该含水层埋藏较深,⑦24 层粉土,粉砂赋水性较好,透水性较好,但透水性不均匀;⑧层粉质粘土赋水性一般,透水性弱,给水性较差。由于水头较高,当基坑开挖深度大时,会对坑底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而对地铁运营影响不大。第三层承压水由⑩层粉土,粉细砂和(11)软塑-流塑粉质粘土组成含水层。隔水顶板为⑨层粉质粘土,勘查深度内未揭露隔水底板。该含水层赋水性好,透水性良好,但埋藏深,对工程施工和地铁运营都没有影响。3、监测设计的原则及依据3.1监测设计原则施工监测的成败与监测方法的选取及测点布置情况直接相关。根据我单位从事该方面工作的经验,归纳以下5条原则。(1)可靠性原则:可靠性原则是监测系统设计中所考虑的最重要的原则。为了确保其可靠性,必须做到:第一,系统采用可靠的仪器。第二,应在监测期间保护好测点。(2)多层次监测原则:多层次监测原则的具体含义有四点:A在监测对象上以位移为主,兼顾其它监测项目。B在监测方法上以仪器监测为主,并辅以巡检的方法。C在监测仪器选择上以机测仪器为主,辅以电测仪器。D考虑分别在地表、及临近建筑物与地下管线上布点以形成具有一定测点覆盖率的监测网。E为确保提供可靠、连续的监测资料,各监测项目之间应相互印证、补充、校验,以利于数值计算、故障分析和状态研究。(3)重点监测关键区的原则:在具有不同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周围建筑物及地下管线段,其稳定的程度是不同的。稳定性差的地段应重点进行监测,以保证建筑物及地下管线的安全。(4)方便实用原则:为减少监测与施工之间的干扰,监测系统的安装和测量应尽量做到方便实用。24 (5)经济合理原则:系统设计时考虑实用的仪器,不过分追求仪器的先进性,以降低监测费用。3.2监测方案编制依据(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2)《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3)《精密水准测量规范》(GB/T15314-94)(4)《地下铁道设计规范》(GB50157-2003)(5)《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5)《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02)(6)《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1999)(7)《基坑工程设计规程》(DGJ08-61-97);(8)《岩土工程勘察设计规范》(DGJ08-37-94)(9)《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91)(10)国家和苏州市有关管线保护、管理、监督、检查的文件、通知等(11)本工程相关勘察、设计文件和资料以及会议精神。4、施工监测目的基坑开挖过程中,必须保证支护结构的稳定性,以确保基坑施工安全,从而不危及基坑周边建筑物和既有构筑物、地下管线等。为此施工过程中必须采取相应的监控保护措施,加强施工期间地表沉降、基坑水平位移的监测,及时反馈监测信息,并做相应修改实施。监测的目的主要是:(1)了解围护结构的受力﹑变形及坑周土体的沉降情况,对围护结构的稳定性进行评价;(2)对基坑周边地下水位、地下管线和建筑物的沉降﹑变位等进行监控,了解基坑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情况;(3)通过获得的围护结构及周围环境在施工中的综合信息,进行施工的日常管理,对设计和施工方案的合理性进行评价,为优化和合理组织施工提供可靠信息,并指导后续施工;(4)积累资料,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24 5、监测内容为了及时收集、反馈和分析周围环境及围护结构在施工中的变形信息,实现信息化施工,确保施工安全。根据施工现场环境条件、车站设计单位确定的监测内容要求,确定本车站设置以下几方面监测内容:(1)地下连续墙的水平位移,主要了解基坑开挖过程中墙体在不同深度的水平位移情况;(2)围护结构顶部水平和垂直位移,了解基坑开挖期间墙顶的水平位移和竖直沉降情况;(3)混凝土支撑轴力,了解混凝土支撑受力情况;(4)坑外地下水位,了解基坑围护结构的止水效果情况;(5)坑周地表沉降,了解基坑周围土体的变位情况;(6)支撑立柱沉降监测。(7)地下管线监测,了解在基坑开挖期间周围地下管线的沉降和位移情况;(8)建筑物的沉降、倾斜,了解基坑施工对周边建筑物、构筑物的影响情况。监测项目测点布置单位数量连续墙水平位移在围护墙内预埋测斜管,与围护墙深度相同,观测点间距20~30m,基坑每边都保证有监测测点。孔28墙顶水平和垂直位移沿基坑周边布置,测点距离不大于25m,且每边不少于3个测点。孔28支撑轴力采用钢筋计,测试截面选择在不产生拉应力的截面布置,一般沿基坑纵向每2个开挖段(约50m)一组。组(个)9(30)基坑周围地表沉降采用围护结构顶同一观测断面布置,量测1-2倍基坑深度范围内的地表沉降。组(个)13(52)地下水位沿基坑长边至少布置3个,环境要求较高时可适当加密;孔8地表建(构)筑物沉降及倾斜测点布置在施工影响范围内(2倍基坑开挖深度)的建筑物上,根据建筑物的结构型式确定观测点,一般布置在建筑物的角点、中点及每隔5-15m布设。个5124 地下管线安全监测测点布置在基坑施工影响范围内的管线处,选择典型断面监控,间距不大于30m。管线监测主要针对刚性结构物,对柔性结构物管线不监测,具体根据施工现场作适当调整。个待定立柱隆沉监测沿基坑纵向每2个开挖段(约50米)一个。采用水准仪进行测量,测点具体布置在主断面立柱上端,以减小引点造成的误差。个76、施工监测方法6.1监测控制网的布置(一)监测控制网主要用于建(构)筑物、地下管线、围护墙顶的位移及围护结构测斜等方面的监测。监测控制网分两部分:A、平面控制网:用于各水平位移监测项目的平面控制基准;平面控制点计划布设4个,编号为P1-P4,控制区域为整个监测区,为使测距、测角误差在横、纵坐标上均匀分布,网形为闭合导线网,引测外方向为施工用平面控制网。点位设在稳定、安全的地方,有条件可采用固定观测墩;通常在地面埋设钢钉点,顶上刻划“+”字。B、水准控制网:用于各垂直位移监测项目(即沉降监测)的高程控制基准。水准控制点计划布设3个,编号为BM1-BM3。建立闭合环与施工高程控制点联测。控制点具体布设情况将在进场后根据现场条件进行布设。(二)测量仪器设备选用平面控制点测量用LeicaTC1800全站仪,其标称精度为:测距3+1ppm,测角1²。水准测量用苏光DSZ2精密水准仪及相应的铟钢水准标尺,读数精度为0.01mm。(三)控制测量精度要求1、水准控制网按国家一等水准要求进行。各项技术指标如下:等级读数基附差测站附合差路线闭合差备注24 一等水准0.3mm0.5mm±2mmL为公里数2、一般水平变形监测的等级确定为二级。其控制网主要技术要求见下表。等级相邻控制点点位中误差(mm)平均边长(m)测角中误差(〃)最弱边相对中误差主要作业方法和观测要求Ⅱ±3.0〈150±1.8≤1/70000按三等三角测量进行注:在测量过程中固定观测人员和仪器,测量成果必须严密平差。6.2测量精度施工期间,地表的沉降、隆起观测,建筑物的沉降监测、倾斜监测等,都严格按照国家二等测量规范(GB12897)的精度进行。其余量测项目参照国家相关规范确定量测精度。各项监测项目的精度见表1。表1监测精度表监测项目精度墙顶水平位移±1.0mm墙顶垂直位移±0.1mm地面沉降±0.1mm墙身水平位移(变形)±1.0mm混凝土支撑轴力±1.0%FS立柱沉降和隆起±1.0mm地下水位±1.0mm建筑物及地下管线±1.0mm6.3技术措施A、为了确保各项监测项目的精度,投产的仪器必须按规定内容检查标定其主要技术指标,仪器检查合格后方能使用,并做记录归档。遇特殊情况(如受震、受损)随时检查、标定。不合格仪器坚决不能投产使用。24 B、水准测量采用附合路线观测方法。C、尽量做到测量定人,定仪器;观测数据不得随意涂改,测量数据有疑问时,应做到反复观测寻找问题原因。D、各监测项目变形量或测量值接近或到达报警值时,应及时发出预警报告或报警,并提请业主及有关单位注意。6.4监测点的埋设及施工监测方法本工程的围护结构监测点详见附图1;现对测点的布置分别加以阐述。6.4.1地下连续墙水平位移在基坑开挖施工过程中,随着基坑内部土体大量移走,连续墙体在外侧土压力的作用下,必然要向内侧移动,为此,在基坑开挖过程中有必要对连续墙体沿纵深方向的水平位移进行监控量测,并及时反馈,以采取针对性措施,确保基坑、周围建(构)筑物以及地下管线等的安全。两个端头井各设3个监测主断面,沿基坑标准段长边方向各设11个监测主断面;整个基坑工程共设测斜管28根。6.4.2围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和沉降围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和沉降是围护结构直观的体现,是深基坑监测中一个重要的项目。位移测点和测斜孔基本处于同一位置,共设28点。6.4.3支撑轴力监测支撑轴力监测就是在基坑开挖及主体结构施工过程中,对支撑轴力的大小和变化情况进行观测,结合围护结构的位移情况对支撑结构的安全和稳定性做出评价。本工程支撑轴力采用钢筋计,通过将钢筋计预先焊入混凝土支撑的钢筋中,从而测出。本工程钢筋计共7组21个。此外,在端头井第三道以及换乘段第四,五道为钢支撑,设置轴力计,从而测出钢支撑的轴力情况。24 6.4.4地下水位监测在基坑土方开挖前,坑内需进行降水处理,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地下水位降低使土体固结从而提高基坑被动区土体强度,同时为土方开挖创造良好的施工环境。但由于坑内降水后引起基坑内﹑外水位差加大,坑外地下水土有可能向坑内流失,严重时会导致基坑围护体、周围建筑物和地下管线的破坏;为此地下水位监测是保证基坑施工安全的重要部分。结合施工情况,本次监测水位观测孔共5个。6.4.5坑周地表沉降监测由于基坑的开挖,使得基坑外侧土体由于应力场的改变而产生沉降,影响显著区域一般在2倍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共布置地表沉降监测点39个。6.4.6立柱的沉降和隆起监测本工程施工期间必须严格控制立柱的沉降。立柱沉降测点直接布置在立柱顶部,在测点处埋入顶部为光滑的凸球面的钢制测钉,测钉和立柱间不容许有松动。测点总计7个。6.4.7地下管线变形监测重要管线(如煤气管)尽量埋设直接点,设观测井加盖保护,测点间距及监测频次等根据管线管理部门的要求进行调整。图1管线测点结构图图2地面测点结构图6.4.8建(构)筑物沉降及倾斜24 基坑工程施工会引起周围建筑物产生沉降,较大的沉降或不均匀沉降都会危及周围建筑物的安全,为全面了解施工引起的对周围建筑物的影响情况,并能根据监测信息实时的调整施工参数,以确保周围建(构)筑物的安全,在施工期间内对建筑物的沉降、倾斜等进行观测,测点结构图参见图3,着重考虑周围8栋建筑物的变形,布置测点51个。图3建筑物沉降测点结构图6.5监测方法6.5.1围护结构水平位移(1)监测目的了解基坑开挖和主体结构施作中围护结构在不同深度处的水平位移情况。(2)监测仪器SINCO水平测斜仪,测斜管。(3)监测实施①测点埋设预先将测斜管连接好,并绑扎在将放入连续墙内的钢筋笼内,随其吊入连续墙内,灌注砼即可。②量测与计算测斜管应在正式测读前5天以前安装完毕,并在3~5天内重复测量3次以上,当测斜稳定之后,开始正式测量工作。测试时沿预先埋好的测斜管沿垂直于基坑长边方向(A向)导槽(自下而上每隔一米(或0.5m)测读一次直至孔口,得各测点位置上读数Ai(+)、Ai(-)。其中“+”向与“-”向为探头绕导管轴旋转180°位置。然后以同样方法测平行基坑长边方向的位移。使用的活动式测斜仪采用带导轮的测斜探头,将测斜管分成n个测段,见图4,每个测段的长度li(l24 i=500mm),在某一深度位置上所测得的两对导轮之间的倾角θi,通过计算可得到这一区段的变位△i,计算公式为:某一深度的水平变位值δi可通过区段变位△i的累计得出,即:设初次测量的变位结果为δi(0),则在进行第j次测量时,所得的某一深度上相对前一次测量时的位移值△xi即为:相对初次测量时总的位移值为:图4测斜原理图③数据处理与分析每次量测后应绘制位移—24 历时曲线,孔深--位移曲线;当水平位移速率突然过分增大是一种报警信号,收到报警信号后,应立即对各种量测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施工中出现了什么问题,并及时采取保证施工安全的对策。(4)测斜管保护在工程中,引线的导出需要考虑实际的道路情况,在基坑南侧从测点CX16至CX28(详见基坑监测布点图),由于后期施工中,基坑南侧恢复交通,有大量的交通荷载,因此,这些测点的保护和监测就尤其重要。测斜管的长度初步定为30米,在连续墙顶处,通过与冠梁的绑定,并在300mm路面板施工过程中尽量避开,从而使测斜管最终露出路面板以上5~10cm,便于监测。测斜管路面板以上部分,建议采用比测斜管略大的钢管,并在钢管周围浇注混凝土,混凝土面积为15×15cm2,钢管上方也可以临时加盖,测斜管具体保护方案见下图:图5测斜管地面保护6.5.2支撑轴力(1)监测目的了解基坑开挖和主体结构施作中,支撑的轴力大小及其变化情况,对围护结构是否安全进行判断。(2)监测仪器振弦式钢筋计及振弦式读数仪。(3)监测实施24 ①测点埋设埋设前,先将钢筋计焊于混凝土撑钢筋上的一端,混凝土撑架设时,通过振弦式读数仪及时进行测读,支撑架设过程中,注意保护好引线。②量测计算根据每次所测得的各测点电信号频率,可依据钢筋计轴力--频率标定曲线来直接换算出相应的轴力值。③数据处理与分析绘制支撑轴力随基坑施工工况的变化曲线。(4)钢筋计引线保护根据广济路站设计围护说明,轴力的测量宜在两个开挖段布设一组,由于基坑一期工程后,南侧恢复交通,有大量的交通荷载,因此,建议将钢筋计的布设从南北段分别布设,因此南面有交通段的钢筋计布设为3组,编号分别为ZL3,ZL5,ZL7。(具体见基坑监测布点图)钢筋计引线的长度初步定为6米,沿着混凝土撑向连续墙处延伸,在冠梁附近和混凝土撑上找两至三个点进行临时固定,并在300mm路面板施工过程中尽量避开,从而使测斜管最终露出路面板以上5~10cm,便于监测。钢筋计引线路面板以上部分,建议采用PVC塑料套管,并在套管周围浇注混凝土,混凝土面积为10×10cm2,具体保护方案见下图:图6钢筋计引线地面保护24 6.5.3坑周地表沉降(1)监测目的该项目监测目的是监控基坑围护结构周围土体的位移,了解土体稳定性,同时也可对围护结构的安全状况间接判断。(2)测量仪器WILD-NA2精密水准仪,铟钢尺等。(3)测量实施①基点埋设方法基点应埋设在沉降影响范围以外的稳定区域,并且应埋设在视野开阔、通视条件较好的地方;基点数量根据需要埋设,基点要牢固可靠,如图7所示。②测点埋设隆陷测点埋设,用冲击钻在地表钻孔,然后放入长200~300mm,直径20~30mm的圆头钢筋,四周用水泥砂浆填实。③测量方法观测方法采用精密水准测量方法。基点和附近水准点联测取得初始高程。如图8所示。观测时各项限差宜严格控制,每测点读数较差不宜超过0.5mm,对不在水准路线上的观测点,一个测站不宜超过3个,如超过时,应重读后视点读数,以作核对。首次观测应对测点进行连续两次观测,两次高程之差应小于±1.0mm,取平均值作为初始值。24 图8地表沉降观测方法示意图④计算地表监测基点为标准水准点(高程已知),监测时通过测得各测点与水准点(基点)的高程差ΔH,可得到各监测点的标准高程Δht,然后与上次测得高程进行比较,差值Δh即为该测点的沉降值,即ΔHt(1,2)=Δht(2)-Δht(1)⑤数据分析与处理首先绘制时间--位移散点图和距离---位移散点图,根据沉降规律判断基坑稳定状态和施工措施的有效性。如图9。图9时间-位移散点图6.5.4地下水位监测(1)监测目的主要监测地下水水位变化,了解施工对周边地下水位影响情况和检验基坑施工中降水效果。(2)监测仪器Genkon水位计、PVC塑料管、电缆线。24 (3)监测实施①测点埋设测点用地质钻机钻孔,孔深应根据要求而定(以保证施工期产生的水位降低能够测出)。测管用Φ100mm的PVC塑料管作测管,水位线以下至隔水层间安装相同直径的滤管,滤管外裹滤布,用胶带纸固定在滤管上,孔底布设0.5~1.0m深的沉淀管,测管的连接用锚枪施作锚钉固定。测孔的安装应确保测出施工期间水位的降低。②量测及计算通过水准测量测出孔口标高H,将探头沿孔套管缓慢放下,当测头接触水面时,蜂鸣器响,读取测尺读数ai,则地下水位标高HWi=H-ai。则两次观测地下水位标高之差△HW=HWi–HWi-1,即水位的升降数值。③数据分析与处理根据水位变化值绘制水位-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以及水位随施工工况情况的变化曲线图,以评价施工对周边环境影响的范围及程度。6.5.5建筑物安全监测(1)监测目的在建筑物周围设置测点,观测基坑施工过程中地表建筑物下沉及倾斜,据以判定建筑物的安全性,以及采用的工程保护措施的可靠性。(2)监测仪器WILD-NA2精密水准仪、铟钢尺(3)监测实施①测点埋设沉降测点埋设,用冲击钻在建筑物的基础或墙上钻孔,然后放入长直径200~300mm,20~30mm的半圆头弯曲钢筋,四周用水泥砂浆填实。测点的埋设高度应方便观测,对测点应采取保护措施,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受到破坏。②观测方法:地表隆陷观测同。③建筑物下沉及倾斜计算方法:施工前,由基点通过水准测量测出建筑物沉降观测点的初始高程H0,在施工过程中测出的高程为Hn。则高差△H=Hn-H0即为建筑物沉降值。24 在建筑物沉降值后,进行倾斜计算,如图10所示:tgθ=△s/b=SH2/Hf图10建筑物倾斜计算示意图∴SH2=Hf×△s/bSH2——为所求建筑物水平位移θ——为所求建筑物水位移产生的倾斜角③数据分析与处理A绘制时间——位移曲线散点图B当位移——时间曲线趋于平缓时,可选取合适的函数进行回归分析。预测最大沉降量。根据所测建筑物倾斜与下沉值,判断建筑物倾斜是否超过安全控制标准。及采用的工程措施的可靠性。6.5.6地下管线安全观测(1)监测目的观测基坑开挖前后地下管线沉降情况,据以判定地下管线的安全性,以及采用的工程保护措施的可靠性。(2)监测仪器WILD-NA2精密水准仪、铟钢尺(3)监测实施①测点埋设在地表下沉的纵向和横向影响范围内的地下管线安全监测,基点埋设同地表建筑物下沉与倾斜量测。沉降测点埋设,用冲击钻在地下管线轴线上方的地表钻孔,然后放入直径20~30mm的半圆头钢筋,其深度应与管线底一致,四周用水泥砂浆填实。新迁移的管线在施工时埋入直接测点,将直径20~30mm的半圆头钢筋固定在管顶并伸出地面,外加PVC套管保护。②观测方法:与地表沉降观测同。24 ③地表下沉计算施工前,由基点通过水准测量测出建筑物沉降观测点的初始高程H0,在施工过程中测出的高程为Hn。则高差△H=Hn-H0即为地表沉降值。根据地表沉降值,进行管线的安全检算。6.6监测注意事项由于在一期施工后,二期施工范围将北移,南侧恢复干将路交通,因此对干将路南侧的监测需注意以下事项:1注意测斜管和引线等的保护,具体保护方案见6.5中的保护方案。2在交通密集情况下,应该尽量避开交通繁忙时刻,例如早高峰(7点至10点),晚高峰(15点至19点),选择车流密度较小的时刻,进行围护结构等的监测。7、监测频率及报警值基坑工程各监测项目的监测频率按以下(表2)原则进行(按一级基坑制定):表2基坑监测频率施工工况基坑等级(一级)施工前至少测2次初值桩基施工1次/7d围护结构施工1次/1d地基加固或降水1次/7d开挖0~5米1次/2d开挖5~15米1次/1d开挖>15米至浇垫层2次/1d浇好垫层~浇好底板1次/1d浇好底板后7d内1次/1d浇好底板后7d~30d1次/2d浇好底板后30d~180d1次/7d注:1,监测频率可根据数据变化情况作调整;24 2,当测量数据报警或有突变时应加密测试频率。具体实施时针对现场的施工步骤,尤其在基坑开挖期间,根据开挖段区分重点监测区和非重点监测区,重点监测区按上述原则确定监测频率,非重点监测区在上述原则的基础上适当减少监测频率。根据招、投标文件、相关设计图纸、有关规范和类似工程经验确定本标段基坑工程监测各项目的报警值,具体结果见表3。表3基坑监测报警值序号监测内容日报警值累计报警值备注1连续墙墙顶垂直位移±3mm/日1.4‰HH为基坑开挖深度2连续墙墙顶水平位移±3mm/日1.4‰H3连续墙墙体测斜±3mm/日3‰H4支撑轴力监测≥设计值80%5地下水位监测±300mm/日±1000mm6坑外地表土体沉降监测±2mm/日2‰H7支撑立柱垂直位移监测±2mm/日5mm8地下管线±3mm/日±10.0mm9建筑物沉降±3mm/日累计20mm;差异沉降(倾斜)δ/L达到1/500注:H表示基坑开挖深度,这里按照16m深度考虑。2,表中的建议报警值待业主、设计、监理、总包等单位认可。监测中若发现监测值突然增大或达到预警值,立即通知施工现场,引起注意;若达到警戒值时应及时调整施工参数。8、提交监测成果24 施工中,根据工程进展情况,按照监测设计图,及时埋设监测测点和元器件,并按规定测试频率进行测试,取得各种监测资料后,及时进行处理,排除仪器、读数等操作过程中的失误,剔除和识别各种粗大、偶然和系统误差,避免漏测和错测,保证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和完整性,采用计算机进行监控量测资料的整理和初步定性分析工作。A、监测频率为1次/天时,当次的监测成果在下次测试前由我单位分别呈送业主、监理、施工单位及其它相关单位,叙述监测点(孔)当次及累计的成果动态及有关注意问题。如遇报警情况,先当场口头通知同时2小时内提交正式报警资料。B、监测频率为1次/2天或更低时,当次的监测成果在第二次测试前由我单位分别呈送呈报业主、监理、施工单位及其它相关单位,叙述监测点(孔)当次及累计的成果动态及有关注意问题。如遇报警情况,先当场口头通知同时2小时内提交正式报警资料。C、及时对监测数据进行综合整理分析,正常情况下每周及每月都向业主、监理、施工单位以书面方式呈报一次;如遇特殊情况,每天呈报一次。监测资料的综合整理分析报告应包括阶段变形值、变形速率、累计值,并绘制沉降槽曲线、历时曲线等,作必要的回归分析,及对监测结果进行评价。D、工程野外工作结束后30天内提交正式监测报告。9、监测管理体系和质量保证措施(1)成立监测管理小组,由领导和有经验的监测人员组成,在项目开展初期,编写、制定详细的监测实施大纲,使监测按计划、有步骤进行。针对本工程监测项目的特点建立专业组织机构,由我单位派驻现场人员组成监控量测及信息反馈小组,成员由多年从事地下工程设计、施工及监测的技术人员组成,组长由具有丰富设计、科研经验,具有较高结构分析能力及组织协调能力的专家担任。本监测组人员构成和分工如下所示,监测组和项目部的工作机制如图9。项目经理:许恺现场技术负责:曹剑峰测量技术人员:孙玉永测量工作人员:占金光、牛作鹏、周江水24 对监测方案及施工措施作出决策项目经理审核监测方案,制定施工对策项目总工制定监测方案,分析处理数据处理监测主管日常监测工作监测小组图9施工监测组织机构图(2)建立质量责任制,确保施工监测质量。(3)测点布置力求合理,应能反映出盾构及基坑施工过程中的实际情况。(4)测试元件及监测仪器必须是正规厂家的合格产品,测试元件要有合格证,监测仪器要定期校核、标定。确保仪器的质量、稳定可靠性,保证观测精度满足需要。(5)观测前,采用增加测回数的措施,保证初始值的准确性。(6)制定各监测点位的保护措施,定期对使用的基准点或工作基点进行稳定性监测。(7)量测资料的储存、计算、管理均采用计算机系统进行。(8)各个项目的监测资料必须保持有完整、清晰的监测记录、图表、曲线及文字报告。(9)量测项目人员要相对固定,保证数据资料的连续性。量测仪器采用专人使用、专人保养、专人检校的管理。10、紧急预案1、我单位保证项目部人员24小时驻守现场,并经常巡视、保护监测点(孔),以保证监测点(孔)的正常使用并能及时发现监测点(孔)的异常损坏并及时恢复被损坏之监测点(孔)。2、对以电脑处理的监测资料做合理的备份保护,以避免由于电脑故障而对监测工作造成的影响。24 3、对日常使用的监测仪器应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校核,确保采集的数据真实、可靠,同时应足够的备用监测仪器,当现场仪器出现故障或损坏时能及时调换,保证监测工作的正常进行。4、雨季是基坑施工的不利情况,也给监测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雨季在保证正常的监测频率的情况下,应加强一些受雨季影响较大项目的监测频率,加强一些不利区域的监测,以保证整个基坑工程始终处于监控状态。5、当监测数据出现异常或基坑施工过程中出现未预测的险情,应主动调整监测频率,并及时提交监测报告。11、附图2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