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513085
大小:54.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29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策略的认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策略的认识课堂提问是一种常规的教学方式,指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的教学提升和指导学生如何思考。课堂提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师对课堂提问的高度重视、对问题的把握技巧,可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和能力培养。因此,教师要把课堂提问当成教学的重要策略,推动语文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提问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问题让学生的心理处于一种困惑、焦虑、探索的状态,引发学生想追根问底的积极探究思维。小学
2、语文教师教学提问艺术水平影响到语文课堂上的学习气氛,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们该如何设计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策略,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 一、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 有教学调查发现,中小学教师的课堂提问多是低效或无效的,问题比较封闭,不善于激发学生思考。教师提的几个问题多是有记忆知识点的,用于课堂监控的,只有个别是能引起学生探究思维活动的。这种问等于是没问,只有有效的教学提问才能发挥教学作用。有效课堂提问的研究在国外已步入成熟阶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我们要借鉴国外的教学经验,从有效课堂提问的功能、策略、评价标准以及有效课堂
3、提问与教学效果的关系等等认识教学提问。对于广大小学教师来说,课堂提问从侧面体现了教师在教学各方面的技能水准。教师追求课堂提问的有效,并不局限于技术层面,还包括教育理念、教学设计、教学语言等方面,因此,对课堂提问策略有效性的研究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 二、课堂提问的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调动所有学生的思维活动,不能只是一对一的问答场面。有的教师是点面提问,让其它学生袖手旁观,认为提问不到自己就懒于思考。有的教师喜欢提问优秀学生,对差生不关注,甚至对差生的学习不予理会,或者给学生难堪,进行惩罚性提问。这些都不利于
4、大面积从整体上提高班级学习成绩,导致教学的两极分化。所以,整体性提问要求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根据教学目的,设计问题的难易程度,有目的地选择提问对象。这样来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让每一个学生都用心思考。 (二)鼓励性原则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给予肯定,发现思维的闪光点,指出不足,提出改正意见。教师不能对学生的回答全盘否定,对回答不准确的学生就给白眼、讽刺等,这样让学生有失败感,以后对教师的提问就没有了思考的积极性。教师要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学习的信心。当然,也不能无原则的赞美。另外,教师要鼓励全体学生参与,对沉默寡言、表情困惑的学生要鼓励
5、他们尝试回答。让学生进行合作讨论,相互鼓励。 (三)层次性原则 教师提问要有层次。学生回答不要局限于机械的回忆课本知识的范围,这适合学习一般的学生。对优等生要加强提问的深度。让学生的思维进行高层次的活动,比如对比知识点的前后联系、总结、应用等。 (四)启发性原则 教师提问要能促进学生的思考,启发学生学会学习,教师要考虑到问题是否有价值,不能用“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提问,这样的提问毫无价值,不会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因此,我们在设计问题时,要有启发性,能问而生思,发展学生思维。教师要做足功课,这样的提问才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6、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提问的作用 (一)教学反馈的作用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可使教师及时获得较为准确可靠的教学反馈信息,为教师调节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和衡量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提供一定的依据。了解学生的学习掌握程度,发现学习的弱项。根据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及时转变教学策略,做到教学灵活,有的放矢。 (二)帮助学生学习的作用 1.督促学生学习 小学生课上注意力不集中,喜欢搞小动作,教师提问学生,提醒了学生注意听讲,督促他们认真学习。让学生在多人面前回答,会有潜在的心理压力,回答不出来,学生会感到不好意思
7、,学习不敢松懈。 2.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时间长了,学生会感到疲倦,没有了听课的兴趣。学习处于被动的地位,思维变得迟钝。采用提问学生的问答教学,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促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增加了学习积极性,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3.强化知识的记忆 小学生的认知有限,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点都记住,只有被关注的问题才记忆深刻。教师通过提问针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展开,帮助学生提高了记忆的效率。 四、课堂提问的特点 (一)循序渐进的特点 课堂提问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认知规律,不能直接提问有深度的问题,妨碍学生的智力
8、发展。课堂提问是为了引发学生的思维,我们的问题设计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易到难,使学生完整地掌握知识,否则,学生的学习会感到吃力,或者生吞活剥,教学上欲速则不达。 (二)难易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