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跨学科研究生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

关于跨学科研究生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

ID:22512776

大小:66.12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10-29

上传者:U-991
关于跨学科研究生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_第1页
关于跨学科研究生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_第2页
关于跨学科研究生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_第3页
关于跨学科研究生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_第4页
关于跨学科研究生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跨学科研究生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关于跨学科研宄生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论文摘要:跨学科研究生教育有利于优化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有利于加强研宄生教育学科专业建设,培养创新人才。当前我国高校跨学科研究生教育在学科组织体制、学校管理体制以及培养体制机制等方面都面临着一些亟待克服的实践困境,当务之急是通过优化研究生课程体系、创新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构建多学科学术交流平台等途径推进跨学科研宄生教育。论文关键词:跨学科;研宄生教育;创新人才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多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以及系统化、整体化的趋势。学科交叉已经成为当代科学发展的时代特征。目前,随着我国研宄生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以及研宄生培养类型的不断增多,现有的单一学科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构建交叉学科的培养环境与机制,实施跨学科教育,造就未来能够解决综合性社会问题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已经成为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共识与趋势,也是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跨学科研宄生教育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国家创新体系中产、学、研网络系统的子系统 高校是知识创新系统和知识传播系统的主力军,是知识技术创新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的生力军。研究生教育是以学术发展前沿知识为教学内容,以科学研宄为培养手段,以知识创新为学习目的的高层次教学活动和人才培养活动,“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相对于本科生而言,研宄生的身心发展已达到了进行更高层次学习的要求;同时,研究生导师本身也是高校内部学术造诣最深、科研能力最强的师资,有条件从事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活动。因此,研宄生教育必须承担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以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的使命。当然,关于如何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见仁见智,但我们认为,跨学科研宄生教育是现代知识经济背景下培养创新人才不可或缺的途径,因为“每一学科的创新,相当程度上有赖于和属于其他学科的专业领域的交换。最高层次的研究人员往往属于某个杂交的亚学科。”1.跨学科研究生教育有助于优化研究生的知识结构知识是形成创造力的基础,没有知识的积累就不可能在广阔的领域中思考问题,也就不可能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拔尖创新人才的显著特征就是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同时也要求多学科的综合性知识,单一学科的知识结构己经难以解决日益复杂的科技和实践难题,而只有具备多学科的相关知识并具有整合、分析、重建知 识结构的能力,才谈得上创新。跨学科教育就是通过不同学科的知识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形成某一新兴学科或以解决某一问题为中心的知识体系,有利于培养研宄生具有多学科的知识背景,克服原有知识的狭隘性、单一性,建构具有相对整体性、综合性、交叉性的知识结构,从而促使研究生挖掘发展潜能,提升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实际上,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实践中不少国家都实行了不同学科分段培养或不同学科课程交叉配合的改革,改变过去单纯以科目为本位或以经验为本位的专业模式和课程模式,强调知识体系的集约化和结构化,加强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整体性和探究性,使学生的知识结构由“深井型”转变为厚基础、宽口径的“金字塔型”。2.跨学科教育有助于培养研宄生的创新能力没有创造性思维能力就不能产生创新。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就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和科学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跨学科研究就是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人员利用学科之间相关性、相融性、互补性,使不同学科知识相互结合,在多学科的融合、互动和多向交流中共同推动知识创新的过程。跨学科教育有助于培养研宄生形成交叉思维能力,这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 通过引导研究生从事跨学科研究,可以使研究生摆脱固定的单一学科思维模式的束缚,吸收其他学科思维方式的营养,将两种或多种学科的特定思维模式有机地融合,产生具有新思想的思维活动,进而实现思维方式的创新。此外,由于创新所面临和所要解决的难题日趋复杂,单纯运用某学科领域的传统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往往很难实现创新性的突破,必须运用综合的方法才能解决问题。跨学科教育不仅可以使研宄生掌握相关学科领域的原理和方法,还可以改进和完善传统科技创新方法,推动创新人才的培养。二、跨学科研究生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困境跨学科研宄生培养重在实现多学科知识的融合和多学科专家学者的参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不仅需要特定的人才培养模式、管理模式和学术氛围,更需要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政策的支持。但就我国高等教育现实状况来看,跨学科研宄生培养在实践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相应的体制机制还很不完善。1.学科组织的体制性障碍第一,学科组织文化与行为取向的差异。每一个学科都有自身所独有的学科文化,学科文化的差异体现为学科组织目标的差异。例如,信息工程的组织目标与人文类的组织目标不同,潜在的合作者必须对学科组织目标及其背 后的学科文化达成某种共同的理解和沟通。大学是“底部沉重”的学术组织,作为基层组织的学系之间的目标往往缺乏一致性,不同学科的教授都围绕着不同的目标展开工作,不同目标的背后都隐含着各种不同的文化传统。一个学系通过传统和历史沉淀形成自己的学系文化,将成员凝聚在一起,拥有共同的价值。当要求学院与不同学科之间开展跨学科研宄时,这种文化价值的差异就成了交流与合作的阻碍因素。第二,学科组织结构型障碍。大学中的学科组织主要表现为学院、学系与研究所,这些传统的学术组织在大学中占据了主流地位,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大学组织结构。这种组织结构对跨学科研究的阻力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学院、学系与研究所大多以学科为基础构建,组织建制的学科单一性特征比较显著。每一个学科组织有着自身的学科研宄领域,组织实体之间有着相应学术和组织结构边界,不利于跨学科研宄以及研究生教育的开展。同时大学的科层化管理模式与跨学科研究生教育时间存在冲突。现代大学注重实施科层组织结构,这种组织架构重视纵向上下级关系沟通,重视达成上下级之间沟通的高效率性,而学科组织则是围绕学科发展的逻辑组织结构,尤其是跨学科研究和跨学科研宄生教育在理论上应该更重视学科组织之间的横向沟通,这也导致了学科组织之间的隔离与分化现象,不同学科组织之间缺乏沟通和协调。第三, 教师角色和身份冲突。在跨学科研究组织中,研究者带着所归属的学科组织的角色与身份进入跨学科研宄组织,而在跨学科研宄组织中又有一种组织角色与身份,两种不同的角色与身份导致冲突;同时,在跨学科研究组织中,成员往往由不同学科组织的教师、研宄者组成,他们因具有不同的学科文化与组织信念,在原来的学科组织中具有不同的角色与身份而形成彼此之间的冲突,“严重的冲突是教师之间的关于学术的冲突__比如什么样的活动有价值、什么样的方法与技术最佳”。在跨学科研究组织中,这种冲突往往伴随着整个跨学科研宄过程,这正是跨学科研宄所面临的基本矛盾,实际上角色与身份冲突的背后蕴含着深层的学科文化冲突。2.高校管理的制度障碍第一,院系本位观念根深蒂固,学院壁垒坚固,资源共享难以实现。尽管对跨学科研宄生培养给予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在实际操作层面上,各学院没有真正形成资源整合、资源共享、信息互动的局面,对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目标缺乏整体把握。相反,在管理上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强化学院边界,单方面考虑学院自身利益,师资、指标、设备等资源基本上是“院系所有”,学科组成员被限制于单一的学科和专业范围内,难以在院系之间、学科之间展开 互动和交流,这就加大了跨学科研究和教学的难度,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第二,管理体制滞后,培养方案过于刚性。长期以来,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单一,忽略学科专业要求、个人研宄能力等个性化因素。此外,培养方案所规定的必修课程过多,而选修课程过少,跨学科研究生选课范围狭窄,如果选修了培养方案上没有开设的课程,则管理系统不予承认或者说计算机系统识别不出他们所修学分,从而影响学生选课的积极性。第三,学科专业设置不合理。近年来我国高校的专业建设有了重大变化并逐步趋向合理,逐渐形成自身优势和特色。但各校专业调整的力度和幅度有限,跨学科专业的生存和发展机会、空间还受到很大制约。第四,不同学科教师缺乏对学生培养的有效合作。实行跨学科创新人才培养,必然要求广大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课程和教师的范围。但在实践中,教师只专注于本学科专业领域的研宄和本专业学生的培养,没有形成资源共享机制。这种学科专业的设置模式也就造成了学科专业以及教学资源的分割,形成了森严的专业学科壁垒,学科之间也缺乏沟通和交流。也就从根本上制约着以打破学科专业界限、实现资源共享机制、学生自由选择专业为必要条件的跨学科创新人才培养的推进。3.研宄生培养的机制障碍第一,跨学科研究生课程设置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 尽管跨学科研宄生培养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但是在操作层面,我们对跨学科、跨专业课程的开发、课程目标以及价值取向都缺少较深刻的认识,与跨学科人才培养目标不相协调。综合课程的设置是跨学科研究生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但是在我们所调研的跨学科研宄生培养单位中,大多数培养单位对综合课程如何设置或编制的问题存在认识上的不足。在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实践工作中,几乎没有综合课程设置的成功范例。第二,缺乏资金和技术平台支持。观念上的禁锢会导致行为上的缺失,学校将跨学科建设资金直接下拨到各学院,而学院在对学科建设资金进行二次分配时一般会优先考虑传统优势学科,对跨学科研宄则可能因为研究风险和研究成果的归属不明而很少给予考虑,使得跨学科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都由于缺乏资金支持而失去发展动力。从技术平台建设来看,虽然我国高校大部分跨学科教育科研组织有自己的网站,能提供一定的信息和资料交流,但是交互功能较弱,利用率较低。第三,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缺乏制度支持,学院合作缺乏较为广阔的平台。就学校层面而言,没有从宏观上建立起指导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方针政策,没有建立相应的承接学科研究任务的载体。由于缺乏明确的需求导向,因而在真正意义上进行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单位很少。在全校范围内,难以组织相关的人力、物力,集中多学科优势去申请重大跨学 科科技项目,有时即使两个或几个学院发挥各自优势申请到了科技项目或学位点,一旦目的达成,却又会出现各自为政的现象。另一方面,跨学科研究并不是仅仅只立足于学院或研究院,而是涉及到学校的研究生院、发展规划办、科技处、教务处等相关部门,可是由于学校层面缺乏明确的政策和制度导向,或者说对跨学科研宄生培养没有出台具有针对性的制度性措施,在跨学科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一些实际操作难题,如研究生对跨学科导师的选择、跨学科研究生在其他学院选修相关课程等。三、跨学科研究生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体制机制创新跨学科创新人才培养反映了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代表了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跨学科创新人才培养要求改革我国学科专业设置与管理体制,打破学科专业壁垒。这就需要通过深化改革,转变机制,切实推进跨学科研究生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1.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科学的培养方案是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蓝图”。合理的研究生课程设置不仅起到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的作用,而且有利于良好能力结构的形成。要保证跨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必须改革课程设置的结构,根据学科、专业的发展方向确定理论基础和课程体系。对 跨学科考取的研宄生要注意个体之间的差异,单独设置课程,拓宽培养口径,扩大学生知识面。根据我国研究生教育以及教学管理实际,研宄生教育课程改革与课程设置主要坚持以下原则:以培养目标为依据,促进培养目标的实现;分层次设置课程,体现纵向衔接与递进,处理好本科生、硕士生两个层次的关系;明确各类课程的定位,处理好必修课与选修课、学位课与非学位课、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之间的关系,体现课程体系的相对完整性。课程设置的内容要体现前沿性和综合性,不仅要有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还要有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为研宄生从事跨学科的研究提供必要的保证。培养方案的制订要服从于培养目标,实现跨学科研宄生培养多样化,要制定弹性培养方案,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和不同学科研宄生具体的培养目标和数量规格的要求科学规划研究生的修业年限。考虑培养计划的弹性和可选择性,为研究生的个性化发展留出空间。1.完善管理体制,加强制度创新我国研究生的管理一般都属于研宄生院,因此,在跨学科研宄生培养过程中,研究生院肩负着极其重要的责任。要促进跨学科研究生的顺利发展就必须突破传统的模式和束缚,明确研宄生院的职责,加强研宄生院的制度创新、 完善管理体制。加强信息资料网络环境建设和实验装备研究条件建设,为研究生跨学科研究提供优良的环境条件。放宽学院间培养研究生的限制,鼓励各学院间的学科交流。建设研宄生创新中心,为研究生进行学术交流、自主开展科学实验和实践创新思想提供专门场所,为跨学科研究生之间开展交流与合作提供平台。要积极争取社会支持,利用社会资源共建各种形式和内容的校外研宄生培养基地。研宄生院要进行教学管理制度创新,不断完善学分制、主副修制、弹性学制,举办各种类型的学科综合试验基地等,给跨学科研究生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1.营造学术氛围,构建形式多样的跨学科学术交流平台跨学科学术交流不仅是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产生思想火花和形成新见解的有效渠道,也是跨学科研宄生培养不可或缺的形式。因此,高校必须突破局限于专业性学术问题交流的定势,构建形式多样的跨学科学术交流平台。首先,高校要积极加强与大学、科研、企业等单位之间的协作,定期开展跨行业、跨区域、国际性的研宄生学术交流活动,鼓励研宄生积极参与并逐渐制度化。其次,学校要构建各种类型、各种层次和各种形式的跨学科学术交流平台。从类型上说,可以召开跨学科的学术交流研讨会,也可以举办跨学科的研究生导师论坛、校外专家论坛和研究 生论坛等。从层次上说,可以在一个学院内部举办跨专业、跨学科的学术论坛,也可以几个学院联合起来共同举办跨学科的学术论坛,还可以由学校组织全校性大范围的跨学科学术论坛。从形式上说,可以举办轻松、自由的学术沙龙也可以举办常规性的学术讲座、学术交流与争鸣。通过形式多样的跨学科学术交流平台,形成浓郁的跨学科学习和研究氛围,从而实实在在地推动跨学科研宄生教育的发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