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海洋法发展史的三个阶段

国际海洋法发展史的三个阶段

ID:22275195

大小:54.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28

国际海洋法发展史的三个阶段_第1页
国际海洋法发展史的三个阶段_第2页
国际海洋法发展史的三个阶段_第3页
国际海洋法发展史的三个阶段_第4页
国际海洋法发展史的三个阶段_第5页
资源描述:

《国际海洋法发展史的三个阶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国际海洋法发展史的三个阶段-->国际海洋法发展史的追溯【关键词】国际海洋法

2、发展史

3、海洋制度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的71%,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基本环境之一。规范人类海上行为的国际海洋法[本文由论文代写中心整理提供。  国际海洋法发展史的三个阶段-->国际海洋法发展史的追溯【关键词】国际海洋法

4、发展史

5、海洋制度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的71%,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基本环境之一。规范人类海上行为的国际海洋法[本文由论文代写中心整理提供。.51lunl]转换时期。这一阶段由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和众多发展中国家的独立.重视海洋利益的国家越来越多,有关海洋制度的争论日益激烈,而且海洋国家

6、的各种提案与日俱增.涉及海洋制度的领域日趋广泛。不仅限于要求扩大领海宽度,还提出了设立毗连区、具有优先权的渔业水域、大陆架制度、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以及深海底制度等要求。本阶段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国际组织非常活跃,频繁开会,力争解决海洋方面出现的新问题,并使海洋制度成文化或法典化。但是由于海洋国家与沿海各国的利益冲突和意见对立,最终未能形成统一的海洋制度。尽管如此,本阶段发生的许多事件对日后形成统一的海洋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1894年国际法学会和1895年国际法协会先后发表了关于领海问题的原则意见,即为了保护沿岸渔场不被底拖捕鱼法破坏,两会呼吁领海宽度应该扩大到6海里,另外

7、提出随着大炮射程增加,战时中立国应有权在6海里至大炮射程距离之间决定中立水域。1896年荷兰政府向各国发函倡议,依据国际法学会和国际法协会的决议精神,缔结领海宽度统一为6海里的国际公约。但是各国担心领海扩大后会限制本国海军、商船或者渔船的活动范围,对倡议的反应消极,结果不了了之。1930年,国际联盟在海牙召开国际法典编纂会,领海制度被列为适合法典化的课题之一。在筹委会准备的预案“讨论基础”中指出:领海宽度原则上为3海里,仅对历史上一直主张的国家给予承认3海里以上。同时为防止违反关税、卫生上的规定和防止危害国土安全,沿海国可在距岸12海里内设定毗连区。但由于对沿海国的渔业利益

8、和有关适用战争法以及中立法的领海范围问题认识不足,同时各国对领海宽度存在利害冲突和意见对立,海牙法典化会议的领海制度成文化终于以失败而告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海洋法基本稳定,保持着沿岸近海作为领海置于沿海国支配下,其外侧的所有海域均适用于公海自由原则的海洋制度。然而战后1945年9月28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了《大陆架》和《沿岸渔业养护》两个海洋政策宣言,他主张美国对领海外的海底地下资源和沿岸渔业行使国家权利。杜鲁门总统的宣言在世界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各国对海洋的主张不仅仅限于大陆架上的海底资源,还对大陆架上覆水的公海也主张排他性权利。1952年智利、秘鲁以及厄瓜多

9、尔三国发表了圣地亚哥宣言,主张沿海国的领海扩大到200海里。这一主张使其他国家纷纷效法,在这种形势下,国际法委员会在进行传统的海洋法法典化的同时,开始起草有关大陆架资源开发和渔业资源养护问题的公约。1958年在日内瓦召开的第一次海洋法会议,以国际法委员会起草的海洋法草案为基础进行审议,通过了《关于领海及毗连区的公约》、《关于渔业及公海生物资源养护的公约》、《大陆架公约》和《公海公约》,领海制度虽然被公约化,但对领海宽度未达成一致的意见。为解决这个问题,1960年在日内瓦专门召开了第二次海洋法会议。各国在领海宽度问题上仍持不同的态度,为消除这个分歧曾提出过一个折中方案,包括两

10、种设想:一种是沿海国可在12海里内决定领海的范围,同时不论领海宽多少,在距岸12海里内可设渔业水域。另一种是领海6海里,其外侧再设6海里渔业水域。以上两种设想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距岸12海里以内的渔业水域,沿岸国有排他性的渔业权;其不同之处是领海范围仅限6海里,还是允许扩大到12海里。一旦领海扩大到12海里,成为领海的国际海峡有100多处,人们担心会对通航海峡的船舶和飞机带来严重的影响。1960年会议直到结束坚持的折中方案是领海6海里,其外侧6海里为渔业水域。尽管这个折中方案以一票之差未能通过,但在以后的国家实践中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领海范围不变而将禁渔区扩大到12海里的国家急

11、剧增加。根据《大陆架公约》的规定,沿海国管辖权逐渐向公海海底资源扩大。《大陆架公约》对大陆架范围的定义,采用水深200米或开发极限两个标准。但之后由于海底采矿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超越了地理学上的大陆架边缘,可能开发的海底区域从大陆斜坡延伸到大陆隆。这样,水深200米作为大陆架范围的定义便失去其存在的意义,于是出现沿海国以开发极限为理由,依靠科技进步无限地把可能开发的海底主张为本国的大陆架。面对这个现实问题,在1967年的联大上,马尔他的巴尔德大使提出,在现行的大陆架制度外侧的海底设立深海底制度。该提案的要点是:随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