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词汇中“反义同词"现象探析

古汉语词汇中“反义同词"现象探析

ID:22254625

大小:64.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0-28

古汉语词汇中“反义同词"现象探析_第1页
古汉语词汇中“反义同词"现象探析_第2页
古汉语词汇中“反义同词"现象探析_第3页
古汉语词汇中“反义同词"现象探析_第4页
古汉语词汇中“反义同词"现象探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古汉语词汇中“反义同词"现象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古汉语词汇中“反义同词"现象探析:在古汉语词汇中存在一种“反义同词”现象,即一个词的叉群中包含有两相反的义项。这在古汉语词汇中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它的产生,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既有客观词汇本身的因素又有人们主观的朴素辩证思维因素。两者相辅相承、相互影响。处于对立统一的状态之中。  关键字:反义同词;反训;存在形式;形成原因    在古汉语词汇的实际语用中,存在着一种“正反两义,同词兼有”的语言现象。  如:“乱”,本义是“乱丝”。后引申为“紊乱、动乱、祸乱”等义。请看  A1.“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A2.“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

2、凶。”(《荀子·天论》)  中,用的就是这个意思。但在,  A3.“其能而乱四方。”(《尚书·顾命》)  中,用的却是它的相反义——“治理”。此所谓《尔雅·释诂》:“乱,治也。”又如“逐”,本义是“追赶”,后引申为“驱逐、赶走”。在A1.例中“故逐之”为这个意思,但在,  A4.“误逐世间乐,颇穷理乱情。”  (李白《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中“逐”使用的是“追求”之义。  这一语言现象古就有之,最早注意到它的是东晋的郭璞。他在《尔雅·释诂》中有言:“以徂为存,犹以乱为治,以曩为向,以故为今,此皆诂训义有反复旁通者,美恶不嫌同名。这种现象,在训诂学界上的就叫做“反训”。此

3、后,历代学者都有关注这一现象的。入清以后,训诂学进入了黄金时代,成就也是最大,远胜过前朝。学者段玉裁、王念孙、俞樾等人对此均有所提及。王念孙在《广雅疏证》云:“敛为欲,而又为与:乞、丐为求,而又为与;贷为借,而又为与;禀为受,而又为与:义有相反而实相因者,皆此类也。”又云:“凡一字两训而反复旁通者,若乱之为治,故之为今,扰为为安,臭之为香,可不悉数。”(《尔雅疏证》卷三下)。他明确提出“反训”是“一字两训,反复旁痛”。肯定“反训”在古汉语中是普遍存在的。  然而关于“反训”,古代训诂界对此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近代以来,语言学界对这个问题也依然争论不休,态度不一。归结

4、起来,他们主要争论的焦点在于“反训”的定名及性质问题上。一种观点认为,  “反训”这个名称有问题,根本就不能成立。因为,训诂是解释古字古音的一种手段。那种基于相反的原则去解释古语的,才可以称为反训。而现在出现的这种现象,不过是一种语义的演变,所以不能称之为“反训”。[P144-145]这一派以齐佩瑢、何九盈、陆宗达、王宁、郭锡良等学者为代表。另一派则赞成使用“反训”。认为“反训”既是训诂的基本原理之一,又是训诂的一种方法。这一派以郗政民、张凡、林菁、刘庆谔等学者为代表。与此同时,争论的焦点还有它的性质问题。一种观点认为它应为一种特殊的词汇现象,另一种则认为它应属于语义

5、学研究的范畴。我就根据以上既定的事实。把这种现象看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特殊的语言现象,并加以讨论,试图得出一些结论来指导我们更好地学习古代汉语有关知识。  我们暂且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反义同词”现象。为此称呼,是因为我认为使用“反训”这个称呼实为不妥。“反训”是训诂学上的术语,是用反义来解释词义的一种方式,一种手段。而“反义同词”则为一种即成的、客观存在的语言现象。手段不全等于现象,前者不能概括后者,二者不能混淆。另外,历代研究“反训”时。只是着眼于研究它的本质,而研究所采用的方法、手段不尽相同,不是都在同一语境(语言系统)中,采用共时层面来研究的。这导致研究不科学,有扩大

6、化的倾向。一些在历时层面上曾交替使用,且具有相反义的词,也划归到到  “反义同词”之中。如“龟”在元代之前被尊为神物,用于占卜。“麟凤龟龙,谓之四灵”(《礼记·礼运》)。但到了元代以后,却逐渐成了辱骂用语。“缩头乌龟”说的如此。还有一种情况,是修辞上的反语用法,很多也归到“反义同词”门下。  下面我就把它们放在同一语境中,在共时层面下,来谈谈有关“反义同词”的存在形式。  (一)词义本身有两可性,且两可处于对立相反状态  意思是说词义本身就含有是与否的两可状态,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引申,会得到两个相反的义项。  如:“置”。“赦也。”[P158]本义为“放置”,如果放置

7、持续的时间短,就引申为“安放”。但若持续时间长,且无“后续报道”,就可引申为“丢弃”。  B1.“乃取一葫芦置于地。”(《卖油翁》)  B2.“沛公置车骑,脱身独骑。”  (《鸿门宴》)  B1.即为“安放”义。B2.为“丢弃”义  又如:“绪”字,“丝嵩也。”本义为“丝头”。因丝有两端,所以一方面,引申为“事物的开端,开始”。另一方面,可引申为“事物的末端,残余”  B3.“方且为绪使。”(《庄子·天地》)  B4.“食不敢先尝,必取其绪。”(《庄子·山水》)  B3.中义为“事物的开端,开始”B4,中则为“事物的末端,残余”  又如;“巧”。“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