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117193
大小:56.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27
《小学低年级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小学低年级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策略 摘要:孱弱的思辨能力让我们有些学生面对问题时缺乏最基本的思辨意识,有如墙头草般两边倒。如何改变现状?我们要做的除了在一节课上做到相应关注,使课堂境界达到多维互动,还应考虑教学中的儿童视角,蕴含着数学价值。让学生隐性和显性的思辨智慧得以精彩演绎。 关键词:两边倒;低段学生;思辨;缺失与建构 一、直面尴尬墙头草两边倒 在学校的一节课题研讨课上,教师借班上课执教的是三年级下册的《平均数》,在新知探究完后的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学校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问李强是学校篮球队队员,他身高1
2、55厘米,可能吗? 生1:可能的,因为他们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后面这位学生吱吱呜呜,也没有说清楚,不过大多数学生似懂非懂状,也跟着点了点头) 生2:我觉得平均身高已经是160厘米了,李强不可能是155厘米。因为就像我班男生平均身高是一个数,那么我们这些男生的身高都是比较接近的,不可能和平均身高相差太大的,这跟实际情况不符。(听他这么一说,这次全班大多数同学倒向这位同学,举手表示赞同) 后面的教学可想而知,上课教师解释了半天并结合举例,才终于把孩子们的想法拉回来。课后听本班数学任课教师的解释是生2是班上好学生,在班上
3、成绩是最好的,而生1是后进生,学生自然在这个问题上出现后面的随大流情况。 二、思前想后墙头草为何会两边倒 这样的现象可能在不少教师的课堂中也上演过,一个问题下去,原本孩子们是有自己的答案的,在好生发表过自己的想法后,是什么因素导致我们的孩子陷入口欲言而未能的沼泽,心求通而未通的境地,最终只有欣然接受他人解说,放弃初衷倒戈弃甲呢? (一)评价方式片面影响下的摇摆倒戈弃甲 反观平时我们部分教师的课堂中,优等生成了学习探究交流反馈的主角,长此以往多数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有争议问题时会倒戈弃甲,学困生的学习也是矮子看戏、人
4、云亦云。从而出现多数学生思维的摇摆,没有主见,以致于思不是我所思(他思即我思),辩不是我所辩(他辩即我辩)。 (二)教师抢先一拍下的分析喧宾夺主 新课标指出: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实际的课堂中教师们精心准备,文本细读,挖出每一个知识点,找准每一个训练点,每一步细节化、确定化,甚至每一个问题不等学生思考完毕抢先一拍回答,这样的课堂下,孩子的经历被老师的好心取代,课堂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教师掌控喧宾夺主。以致于出现面对问题时学生无动于衷,思我没什么可思,辨我没什么可辨。 (三)现代媒体动画热
5、闹下的思辨华而不实 为了让学生个性飞扬,我们精心设计精彩的语言、制作画面优美的课件,努力创设充满得意的情境,可学生往往是欣赏者多,呼应者少。欣赏画面时的热情带入数学问题的探究时,学生激情虽然高涨,但问题思考的深度、广度却大打折扣,其实有时根据实际传统的实物感知,经历探究后学生会思得有形,辨得通透,有了这样的经历提升,我们的孩子课上还会随大流吗? (四)作业正确率假象下的思维简单移植 不难发现课堂上当堂检测的作业正确率基本都较高,于是乎多数教师都有这样的共识:这节课孩子们掌握得不错。可一到单元题混杂在一起呈现的时候学生的
6、各种思维弊端便都显现出来了,于是我们不得不深思,学生作业正确率下的思维是真正的理解建构了,还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简单移植?如果我们没有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学习而理解建构,没有让学生在题组的辨析中深化建构,那么学生的认识是难于从朦胧走向清晰,从肤浅走向深刻,从片面走向全面的。 三、尝试聚焦一节课中的关注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需要的是学会用数学的视野和眼光,从数学角度开展的数学思辨。下面笔者就以自己的一节常态课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来谈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是如何做好尝试与关注的。 (一)教学行为慢一拍动静结合 教学是一门慢的
7、艺术,这里的慢一拍不是磨蹭,更不是懒惰,而是让速度的指标在相应环节撤退,让课堂变得细致,这里的慢是一种意境,一种回归自然、轻松和谐的意境。 如在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时,新知探索阶段结合本课的重难点让学生探索并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不难看出学生在读题搜集信息后能直接列式解答,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几相加的问题用乘法,笔者在这一环浓墨重彩,放慢节拍,在学生动手操作探究后分析交流,再举例建构这一数学模型,如果杨树有()棵,柳树的棵树是杨树的()倍,要算柳树有多少棵就是求___
8、__。在学生举例中笔者适当板书,而后为使学生的应用模型更加清晰明朗,我又让学生观察比较横看发现了什么?竖看发现了什么?最后总结得出知道了一个数,也知道了另一个数是这个数的几倍,求另一个数,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在这样慢一拍下的探究中,孩子们对本课应用模型有了自己的建构、思考,在这样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