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记”体散文的的语言修辞研究

苏轼“记”体散文的的语言修辞研究

ID:22083667

大小:53.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7

苏轼“记”体散文的的语言修辞研究 _第1页
苏轼“记”体散文的的语言修辞研究 _第2页
苏轼“记”体散文的的语言修辞研究 _第3页
苏轼“记”体散文的的语言修辞研究 _第4页
苏轼“记”体散文的的语言修辞研究 _第5页
资源描述:

《苏轼“记”体散文的的语言修辞研究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苏轼“记”体散文的的语言修辞研究张庆祥 姜云霞【摘 要】正所谓文如其人,论苏轼之“记”体散文亦如品苏轼其人。文中肆意,苏轼畅怀;文中积郁,苏轼悲愤;文中落泪,苏轼流涕。一代大家之喜怒哀乐,儿女情长流于文字之间,惊天动地之才、治国安邦之志、悲天悯人之感、超然物外之解脱,皆由其文来诠释。【关键词】苏轼 “记”体散文 语言修辞苏轼的记体散文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排比、对偶、夸张等,其中还有对话方式的巧妙应用。一、拟人苏轼的“记”体散文在行文过程中也经常运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人物的品格,或渲染环境。如《墨君堂记》:然与可独君之深,而知君之所以贤。雍容谈笑,挥洒奋

2、迅而尽君之德。稚壮枯老之容,披折偃仰之势。风雪凌厉以观其操,崖石荦确以致其节。得志,遂茂而不骄;不得志,瘁瘠而不辱。群居不倚,独立不惧。文中“得君之深”,“知君之所以贤”,是把竹拟人化,当做一个贤士来对话。竹稚嫩强壮枯弱衰老,竹枝挂垂折偃伏仰挺。竹在风雪中迎难而上,保持它的操守;竹在山崖峻石中顽强生长,保持它的品节。竹得志时舒展繁茂而不骄矜,不得志时消瘦而不屈辱。竹丛生在一起而互不依靠,独立一杆而又毫不畏惧。这正是一名“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洁身自好的贤士所具有的品格。《墨君堂记》用“君”字把墨竹人格化,用“贤”字揭示并概括其崇高品质,再用墨竹在各种境遇下

3、的形容和风骨说明文同知竹之深和画艺之高,将人和墨竹浑然统一于一体又如《石钟山记》:至其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仞,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欬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运用拟人的手法,高耸的山石好像猛兽和奇异的鬼怪;山上老鹰在云霄中鸣叫像在山谷中有老人边咳边笑的声音,仿佛把人带到了小舟上,感受到了周围环境的恐怖。二、排比对偶李涂在《文章精义》中说:“文字须有数行齐整处,须有数行不齐整处。”苏轼的记体散文有许多运用排比、对偶的地方,其“齐整处”使得苏轼的文章有如诗词,富有韵律感,让人读之朗朗上口。

4、如《胜相院经藏记》:192193作文教学研究2015年第6期以是因缘,度无量众,时见闻者,皆争舍施,富者出财,壮者出力,巧者出技,皆舍所爱,及诸结习,而作佛事,求脱烦恼,浊恶苦海。一切世间,无取无舍,无憎无爱,无可无不可。我今说此偈,于道亦云远,如眼根自见,是眼非我有。当有无耳人,听此非舌言,于一弹指顷,洗我千劫罪。这是一篇经藏记,整篇文章,苏轼都用四字,或者五字连用,给人以整齐感。读过此文,我们可以感受到佛家禅的思想,这与苏轼的佛家思想是分不开的。苏轼在他的许多记体散文中都流露出佛家的思想。又如《喜雨亭记》: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

5、其子。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抃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这里排比、对偶的运用,使得其散文犹如诗词一般工整,读之有一种节奏的美感。苏轼记体散文排比、对偶的运用增强了全文的气势,也增强了全文的表现力。三、比喻苏轼擅长用比喻,苏轼的记体散文常常用一些简单的、常见的事物来比喻治国之道,能够让人以小见大。如《盖公堂记》:始吾居乡,有病寒而欬者,问诸医,医以为蛊,不治且杀人。取其百金而治之,饮以蛊药,

6、攻伐其肾肠,烧灼其体肤,禁切其饮食之美者……盖公为言治道贵清净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之,参于是避正堂以舍盖公,用其言而齐大治。其后以其所以治齐者治天下,天下至今称贤焉。这篇记开头写有病的人乱投医,而使病越来越重。乡里的老人教导这个有病的人,不可乱投医,以气为主,食为辅。这个有病的人听从了老人的建议,渐渐病好了。此时,话锋一转,转到了治国上,“昔之为国者亦然”,治国的道理和治病投医的道理是一样的,秦国从孝公到秦始皇,都在进行变法和制度改革,用很细密的办法来锻炼人民,其严格苛刻的程度可以说到了极点。秦朝严刑峻法激起了人们的反抗,最后导致亡国。胶西郡盖公给曹参讲治国之术在

7、于重视清净,这样,人民自然会安定,曹参用他说的办法来治理齐,使齐得到了大治。治国之道在于清静无为、休养生息。孙琮《山晓阁选宋大家苏东坡全集》卷四中说:“清静定民,立言本旨。盖公名堂,至思其人不得见,托之仙去,慨幕深矣。庸医一喻,形容变法扰事逼真。”苏轼用一个简单的乱投医问药的例子,来向我们讲述了治国之道,这样的譬喻,使我们以小见大。苏轼记体散文这些比喻的运用,使得一些看似艰涩难懂的道理,变得简单通俗。苏轼用生活中常见的理趣之事作比喻,说明了治学之道、治国之道。我们透过苏轼的散文,可以看出苏轼的治学、治国思想,苏轼做得一代文豪,也做得一朝好官。四、夸张苏轼的“记”体

8、散文在行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