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散文创作

苏轼的散文创作

ID:46827235

大小:34.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11-28

苏轼的散文创作_第1页
苏轼的散文创作_第2页
苏轼的散文创作_第3页
苏轼的散文创作_第4页
苏轼的散文创作_第5页
资源描述:

《苏轼的散文创作》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苏轼的散文创作  苏轼和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以及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同被誉为唐宋古文八大家.在南宋,学士间流传有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②的口碑,可见苏轼散文影响之深远。  由于苏轼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渊博的知识学问,再加上他独具见解的文学主张,从而使他能够突破前人在文章写作上的种种局限,形成自己独特而鲜明的风格。  1。识见高远、广征博引的议论体散文苏轼自幼好观前世盛衰之迹,与其一时风俗之变。①他很早就提出了丰财、强兵、择吏的改革主张,但他反对骤变,主张按部就班的变革。仁宗末年呈进的议政论政文章,对当时存在的

2、许多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以及各问题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凤翔任职期间,随着与社会实际,尤其是西北边患的实际接触,他的政治见解有所深化。  苏轼所处的时代,国内国际矛盾都在积弱积贫中渐趋激化。苏轼认为:当今之患,外之可畏者西戎北胡,而内之可畏者天子之民也。西戎北胡不足以为中国大忧,而其动也有以招内之祸。内之民实执存亡之权而不能独起,其发也必将待外之变。②因此,对内政策要宽容仁厚,对外政策要取静观之势,不可操之过急。在《平王论》中,他提出周之失计,未有如东迁之谬者也。迁都避寇,是向敌人示弱,是退让,是对国民精神的强烈打击。周代终以不振,则东迁

3、之过也。历代的学者认为,周平王为避犬戎的侵扰,迁都洛阳是明智之举,周平王因而被称为中兴之王.苏轼做出截然相反的结论,是针对现实,有的放矢。其后的宋史,终为苏轼不幸而言中。  《教战守策》是苏轼有感于仁宗年间的国际国内形势而发的。当时的国内形势是: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骄惰脆弱,如妇人孺子,不出于闺门。论战斗之事,则缩颈而股慄;闻盗贼之名,则掩耳而不愿听。而士大夫亦未尝言兵,以为生事扰民,渐不可长。  民众因为安逸的日子过得久了,从身体到意志都变得脆弱起来。朝中的士大夫们也把议论军事当做是生事扰民,一有苗头就横加限制。而当时的国际形势,又是:今国家

4、所奉西、北之虏者,岁以百万计。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事必至于战。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是出于北。  所不可知者,有迟速远近,而要以不能免也。  为了求取暂时的偷安,而向敌国奉献大量的财物,但有限的财物满足不了得寸进尺者的贪得无厌,最终的结果,必然是引发战争。国际国内形势两相对照,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就成为当时的大患。因此,苏轼主张应教民战守,以备不测之事,这才是爱民。苏轼的分析是极有见地的,如果宋代的当权者重视这些话并有所作为,历史也许并非今日之所写。唐文献评论道:坡翁此策,说破宋室膏盲之病。其后靖康

5、之祸,如逆睹其事者,信乎有用之言也。①李贽亦评论说:北狩之事,公已看见,时不用公,可奈之何?②  ②  朱栻《历代名儒传》卷五。  ①  苏轼:《上韩太尉书》。  ②  苏轼:《策断?二十三》。  苏轼在议论散文中表现出了渊博的历史知识,《教战守策》中将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与及至后世,用迂儒之议,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天下既定,则卷甲而藏之相对照,前者的结果是虽有盗贼之变,而民不至于惊溃,后者则卒有盗贼之警,则 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先王显然指的是夏商周三代,后世即盛唐时期。在《平王论》中,苏轼不但评析平王东迁的史实,而且还大量地列举历史上其他的

6、迁都事例,揭示其中迁都等于示弱,示弱不免败亡的普遍规律。  苏轼的应进士试答卷《刑赏忠厚之至论》中,为阐述其罪疑惟轻,功疑惟重的论点,举了尧时的一个例子。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欧阳修不知此典出处,问苏轼。苏轼答,在《三国志?孔融传》。欧阳修查不到,苏轼说:曹操灭袁绍,以袁熙妻赐其子丕。孔融曰:昔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操惊问何经见?融曰:以今日之事观之,意其如此。尧、皋陶之事,某亦意其如此。①欧阳修对苏轼的善读书、善用书惊叹不已。简单的一事,苏轼绕了一个大大的弯子才说清楚,由此不仅可见苏轼学识的丰富,运用的纯熟

7、,亦可见其年青时恃才放任的性情。  2。传情写意、情景交融的记叙体散文较之叙写史事,苏轼描摹刻画的功夫显然技高一筹。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这篇仅85字的《记承天寺夜游》,起头一大段叙述夜游的缘起,中间的一段写庭中斑驳的月光,末了一段抒发闲人的感慨。哪一夜没有月光,哪一处没有竹柏,只是人们囿于名利而没有欣赏的心境罢了。通篇文字,超凡俊逸之情溢于言表,但隐隐

8、约约的,也令人仿佛感觉到些文字之外的东西,是否就是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寂寞之情呢。  《石钟山记》记叙苏轼与长子苏迈疑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