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746010
大小:90.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11-27
《浅论苏轼记游散文的艺术特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论苏轼记游散文的艺术特色淺論蘇軾記遊散文的藝術特色【摘要】在屮國古代文學史上,蘇軾是一個少見的、傑出的全能藝術家、文學家。蘇軾的一半雖命途多舛,卻以他雄視百代的才華,寫下了許多著名的記遊散文。他的記遊散文融寫景、抒情、議論於一體,展現強烈的自我感受;喜用比喻,豐富貼切,新鮮生動;行文口然天成,姿態橫工,變化萬千;語言清麗樸素,平易口然,開創了記遊散文的曠達浩逸之美。【關鍵字】蘇軾、記遊散文、自然犬成、比喻壹、前言林語堂先生曾在具《蘇東坡傳》的序言提到:「鮮明的個性永遠是個謎。世上有一個蘇東坡,卻不町能有第二個。……我可
2、以說蘇東坡是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1對於蘇軾這麼一位「曠世奇才」給予高度的讚賞。在中國古代藝術王國屮,蘇軾是一•位非常少見的、傑出的全能文學家、藝術家。他多才多藝,但縱觀他幾十年的人生道路,卻是風用坎坷不斷,雖有過坦途順境、榮燿和顯赫,有過短暫的輝煌,卻是荊棘多過於鮮花,磨難遠超過安適。也止因為如此,蘇軾的藝術Z路卻比坎坷的仕宦Z路來得順暢、輝煌得多。牛活的坎坷往往造就文章的深度,政壇牛涯的黯淡卻常常伴隨著藝術生涯的璀璨。蘇軾一生命運多舛,但他從不屈服於磨難,反而以他雄視百代的才華,寫下了許多著名的記遊散文。如果說
3、柳宗元的記遊散文流需出貶謫牛活的抑鬱色彩,那麼蘇軾的記遊散文則是透露出更多的豪放蜴達Z氣。蘇軾以其寬廣的胸襟,樂觀向上的性格為基礎,師承韓愈雄奇奔放之風,藉助政論文縱橫開合的筆勢,開創了記遊散文的豪壯浩逸之美。蘇軾的記遊散文在審美思想上,崇尚自然率真,描墓山水景物注重保持其自然性態,他反對記遊散文的創作粉飾雕琢,好奇務深,強調創作就如流水一樣,口然成文。蘇軾的記遊散文擺脫了對山水景物作細膩、如實地描寫,而是受了時代文化思潮的影響,藉助山水景物來闡發人生哲理。蘇軾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歷,加上其思想揉雜了儒釋道,讓他徜徉於口然景
4、物屮的同時,也找到了精神寄託,淡化了仕途受挫給他帶來的痛苦。因此他的記遊散文不同凡俗,浩逸而不失儒雅,更可貴的是,在他的記遊散文中,不偃山川風景別致秀麗,在豪邁的筆墨小,乂有著粘妙的議論,既閃耀著思辯的理性火花,也湧動著藝術的感性魅力。以下偃淺論蘇軾記遊散文的藝術特色:貳、蘇軾記遊散文的藝術特色蘇軾一生宦海浮沉,在幾經輾轉跋涉中,遊歷了許多大江名山,欣賞了衆多秀麗風光,留卜-許多富有才情,畏於理趣的記遊散文。他以藝術家的睿智及高超的造詣,將詩、詞、文、賦、繪畫及書法等融會貫通於其中,以獨特敏銳的眼光來觀察自然,描繪自然。
5、在其記遊散文屮,不但為其雄奇瑰魄的想像所折服,更為他那種笑對世間厄運,超凡脫俗的豪放不羈的人格所打動。他那隨緣自適態度表現了他對人生的熱愛,也使他的記遊散文多了一種不同流俗的氣質,消極中有積極,超脫中有執箸,苦悶中有樂觀向上。1林語堂,《蘇束坡傳》,遠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77年10月,頁7。一、融寫景、抒情、議論於一騁,自我感受弧烈唐宋以前,記遊散文純粹寫景。但蘇軾卻突破了以寫景記遊為主的傳統窠臼,其記遊散文善於刪景發議論,藉題議理。蘇軾進一步發展了古代散文情理和半的優秀傳統,把大量議論的成分融入進了記遊散文,拓寬了
6、記遊散文既有詩味,乂富於理趣的創作道路。蘇軾的記遊散文所展現的是一派睿智的理性風範,深邃的思想,盎然的理趣,使得蘇軾的記遊散文有了更深廣的容量,他用抒情的筆凋描摹山水,將自己的學識、見解隨時闡發,哲理與議論的融入,更使得他的記遊散文具備了深厚的人文精神,讓人耳目一•新,百讀不厭。〈石鐘山記〉是蘇軾最負盛名的一篇記遊散文,文章以辯駁起筆,單刀直入,對娜道元和李渤對於石鐘山命名山來的看法提出疑義,接著敘述自C夜訪石鐘山的始末,而後作者從水擊山石如鐘鼓聲,聯想到石鐘山命名的真正由來,說明了凡事必預經過調查,絕不可任憑想像而主觀
7、臆斷的道理。整篇文章前後議論,中間敘事寫意,由辯駁提岀了疑義,為下文張木;由敘事寫景而釋義,為結論提供了可靠的依據,最後畫龍點睛,突出了主題,敘議相融,使得這篇文章成為一篇寓含事理的哲理記遊散文。乂〈喜雨亭記〉,一個普通的亭了本無可記,但蘇軾喜雨,流露出一種深厚的「先憂後樂」的情感,作者的真實情感貫注其問,又融會進深沈的理性思考,使文章富有深意,抒情與議論結合地不箸痕跡。在〈超然臺記〉裡,作者在文章開頭便起一段內涵不俗的遊於物外物內的議論,讓人一時摸不著頭緒,後半段記敘其移守膠西,依舊自得其樂,修臺及登攬臺上的歡樂情景,
8、命其毫為I■超然」時,才知前半部的議論乃是蘊含著超然Z意。蘇軾使理、事、景融為一鹘,相鞘相成,表現出君了安貧樂道的主旨,發人深省。〈記遊松風亭〉更是無一字描寫山水景物,但蘇軾在足力疲乏,心有畏難Z際,忽然悟道:「此問有什麼歇不得處?由是如掛鈎之順,忽得解脫。」這種妙悟之後的痛快,已與他身邊的山水景物渾化為一,更冇著耐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