俚俗与精练的统一 ——谈元散曲的语言特色

俚俗与精练的统一 ——谈元散曲的语言特色

ID:21963189

大小:61.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25

俚俗与精练的统一 ——谈元散曲的语言特色  _第1页
俚俗与精练的统一 ——谈元散曲的语言特色  _第2页
俚俗与精练的统一 ——谈元散曲的语言特色  _第3页
俚俗与精练的统一 ——谈元散曲的语言特色  _第4页
俚俗与精练的统一 ——谈元散曲的语言特色  _第5页
资源描述:

《俚俗与精练的统一 ——谈元散曲的语言特色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俚俗与精练的统一——谈元散曲的语言特色过去有种说法,“诗词尚雅,曲语尚俗”。笔者认为这主要是就语言特色而说的。“曲语尚俗”实际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说选词造句要尽量口语化,不要像诗词那样过于浓缩、过分雕琢;另一方面允许甚至提倡方言土语、俚俗语言入曲。这样就使散曲在文学情态上与诗词有了明显区别,更加生动活泼,更加生活化一些。当然,就像世界万物利弊共存一样,散曲在语言上虽有较自由的优点,但若作者功力不够,创作态度不严谨,也极易流于粗俗浅陋。而出于大手笔的佳作,则恰恰发挥了活泼的长处,同时也很好地避

2、免了浅陋粗俗的流弊,达到了俚俗与精练的统一。由于俗与雅,浅与深,旧与新,显与隐的和谐统一,故大人小孩,识字不识字的,妇孺皆可欣赏。它对口语、方言、俗语、谚语、成语和经史语、诗词语,乃至佛道、卜筮、尺牍用语、外来语等广收并储,再经加工改造,并使之融为一体,为我所用,形成“文而不文,俗而不俗”,雅俗共赏的语言。正因它将通俗口语与其他几方面的特点结合起来,才使其语言有着特殊的风姿。尚俗的表现一、曲词的俚俗,表现在句式和词语的口语化上。如睢景臣的《高祖还乡》套曲中的“又言是车驾,都说是銮舆”,这“又言”是

3、书面语,“都说”是口头语,而“又言”与“都说”联合起来的句式,既写出众口纷纭、莫衷一是的情形,又表明乡民们对车驾、銮舆这两个概念的困惑不解。“你本身做亭长耽几盏洒,你丈人教村学读几卷书。”完全是通俗的口语。“耽”,嗜好也。又见文字之锤炼。又如张养浩赴陕西救灾时用【山坡羊】曲调写的“怀古”小令中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是谁都明白的通俗质朴的语言,谁都看得懂,但谁看了都会引起丰富的联想,并收到欲语破的效果。芦挚的【双调·蟾宫曲】《田家》:“沙三伴哥来嗏,两腿青泥,只为捞虾。太平庄上,杨柳荫中,

4、磕破西瓜。小二哥者昔涎刺塔,碌轴上渰着个琵琶。看荞麦开花,绿豆生芽,无是生非,快活煞庄稼。”这里摄取了三位农家小伙子的最富特征的外貌和动作,以简练白描的笔法,为人物画形传神,给人以活泼、憨厚之感,清晰浓郁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这里全是用口语描绘出来的,既质朴直率,又生动活泼。其表现风格与内容情趣十分合拍。这种口语运用之所以能收到如此好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衬字的运用。散曲与诗词相比,最显著的不同点是可以加衬字,甚或加增句。所谓衬字,是指正字格以外加上去的字,往往以虚词为主。加衬字既可以保持曲调的

5、腔格,又使语言更加生动活泼,使创作者不受平仄格律的限制而有更大的自由。如关汉卿的《不伏老》的【黄钟尾】曲牌,按正格要求头两句都是七个字,而实际却增到53个字。第一句七个字应是“我是一粒铜豌豆”(实际是23个字);第二句七个字应是“钻入千层锦套头”(实际是30个字)。由于大量衬字的加入,就把关汉卿那坚决不服老的态度,抒发得淋漓尽致。愤世之情,亢奋之意和不屈服的个性跃然纸上。按【黄钟尾】的正格要求,全曲共三句,最后一句也应是七字句,即“不向烟花路上走”,其余全是增句(有三、四、五、六字句,每一小节一垛

6、,既参差又整齐)。衬字与正字的相互配合,增句的长短不一,自由变化,不仅读来令人回肠荡气,琅琅上口,增强了语言的灵活性、通俗性,还突破了诗词僵化了的定格,解决了诗词的固定调格与语言要生动活泼之间的矛盾。元散曲中口语的运用,不仅在于通俗易懂,更重要的还在于刻画人物形象,摹写人物情态。如关汉卿【中吕·普天乐】《崔张十六事》中的“若得来心肝儿敬重,眼皮上供养,手掌儿里高擎。”非常形象地描绘出张生对莺莺的执着情爱,一片痴情,跃然纸上。二、曲词的俚俗,表现在当时方言俗语的运用上。具有“蒜酪味”——指方言俗语,

7、地方词汇。“方言”,即地方词汇,是一种语言的地域分支或地方变体;“俗语”,指流行于民间通俗的定型词组或句子。俗语也带有方言性质,它包括俚语、谚语、成语、歇后语等。生活中的方言俗语是人民大众口语中常见的词句,一般说来,方言俗语比较精练、生动,富有表现力。如高克礼【越调·黄蔷薇过庆元贞】《燕燕》,写燕燕为拒绝诱奸对官家公子卑劣行径的反抗的一段,就连用了当时的口语,“唬得我惊急列(惊慌之态)蓦出卧房门,他措支刺(慌忙)抓住我皂腰裙,我软兀刺(软软地)好话儿倒温存”。在元散曲中常用的方言俗语,还有“颠不刺

8、”(“颠”有轻佻、风流的意思,“不刺”,是方言的语助词,这里指风流女子)、“无巴避”(意为没来由,无缘无故)、“决撒”(败坏、破露、决裂)、“没头鹅”(形容慌张无主的样子)、“酩子里”(暗地里、突然地)、“倒大来”(绝大,到头来)、“兀的不”(怎的不)等。并且还带有北方方言色彩,如不中、好歹、囫囵、情受、夜来、出落、不着调等,今天北方人民口语中仍可见。三、曲词的俚俗,表现在俗典的运用上。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其事不取幽深,其深不搜隐僻,其句采街谈巷议。即有时偶涉诗书,亦系耳根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