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934839
大小:51.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5
《大学生学风研究文献述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大学生学风研究文献述评摘要:大学生学风研究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研究文献已经很丰富。本文从论文数量、论文质量、论文的研究内容、方法三方面对已有大学生学风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分析了目前大学生学风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学风研究;文献述评 :TP311.135.1:A:1006-4117(2011)03-0253-01 对大学生学风的研究,一直为教育界专家和学者所关注。以中国知X为数据,用“大学生学风”做检索词,搜索年限为1979—2010年十二月,共查到文献为134篇;以“高校学风”为关键词共搜寻到643篇论文;以“大学学风”为检索词共查找到44篇;用
2、“民办高校学风”为检索词共找到16篇下;用“独立学院学风”为检索词共找到57篇论文;以“民办高校大学生学分”为关键词搜索到0篇论文。可见,近30年来我国在关于大学生学风研究方面,开始引起了教育界的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数据显示现已有研究在民办高校大学生学风研究领域的工作很薄弱。以下分析主要以“大学生学风”为检索词查找到的文献为依据。 一、大学生学风研究文献的特点 三十年来,关于大学生学风研究的情况从论文的数量上看,已有一定的成果。从2001年到2010年每年关于大学生学风的文献分别是8篇,1篇,3篇,6篇,8篇,9篇,19篇,27篇,21篇,32篇。可以看出这方面
3、的文献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说明大学生学风这个问题开始越来越受到教育者和学者的关注。 从文献的出处来分析,可以得知关于大学生学风研究的论文多发表在非核心上,有104篇,约占77.6%,而发表在核心上的文章较少,只有30篇,约占22.4%可见,对大学生学风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研究成果的质量和层级比较低,研究的总体水平有待提高。说明目前研究大学生学风的团队不够强,一般集中在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有深厚理论功底的学者的研究相对较少。也说明目前大学生学风研究容易滥竽充数,没有进行深入研究的论文也能轻而易举发表。 对大学生学风研究的路径有两条,一是实证研究,一是理论思辨研
4、究。近三十年的大学生学风研究主要采用的是理论思辨研究,有94篇,所占比例约为70%,采用实证研究的论文有40篇,约占比例为30%。实证研究方式远低于思辨研究方式,这与我国学术研究的整体现状是相符合的。思辨研究的分析路径是,通过对大学生学风的概念界定、重要性的解说,对大学生学风特点、功能的说明,然后提出培养大学生学风的方法及意义。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可以发现,最近几年采用实证研究的方式的比例呈上升趋势(2005年以前只有6篇,2006年有2篇,2007年3篇,2008年7篇,2009年8篇,2010年14篇),实证型研究方法越来越受到广大学者的推崇,大多数学者采用问卷调查,了解
5、大学生学风的现实状况,继而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寻找解决对策。但对学风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相对较少,以一定理论为分析工具的研究或者从实证研究中提炼出解释理论的就基本没有。跨学科研究的论文也非常少。 从研究内容来看,理论分析的文献侧重于探讨学风的概念界定,毛志强和杨德辉在《学风的概念与评价体系》一文中将学风概念区分为四种:狭义精神论、广义精神论、狭义行为论、广义行为论。学风的功能研究特别是学风的思想政治功能,学风的评价指标,学风建设的意义等内容的文献比较丰富。实证研究主要选择一所学校或者某一地区的学校进行自编问卷调查。分析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结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6、,从学生、社会、学校等方面作出归因,最后提出学风建设对策。 二、大学生学风研究的问题分析 一些文献对到目前为止的大学生学风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深刻的见解。张峰在《我国大学生学风研究30年回顾》一文中指出,我国目前大学生学风研究主要存在有以下问题:一是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不多;二是研究的总体水平不高;三是研究理论和实证缺乏有效整合;四是研究工具不够专业化和标准化。笔者认为大学生学风研究还存在另外一些方面。 一是研究内容不平衡。一方面大部分文献集中在本科院校学风,民办大学生学风研究比较薄弱;民办和公办大学生学风之间的差异研究还是一片空白。另一方面研究内容侧重于学风的意义、
7、现状、问题、原因、对策等方面,但对于学风的系统性研究较少,特别是深入的研究学风影响因素的高质量文章更少。再次在研究内容方面最大的问题是雷同的文献非常多。这表现最明显的是实证调查文献,一般是研究框架相同,归因分析、对策研究也雷同,只是调查的对象不同,数据不同。这样的研究作为学风问题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材料当然是很好的,但不能都停留在这样的模式里和水平上。 二是研究方法比较简单。虽然近几年实证调查研究增长明显,但深度不够。学风问题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只有从多学科的角度来研究才能呈现出它的全貌。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一般文献没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