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维权研究文献述评

农民工维权研究文献述评

ID:14567301

大小:30.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7-29

农民工维权研究文献述评_第1页
农民工维权研究文献述评_第2页
农民工维权研究文献述评_第3页
农民工维权研究文献述评_第4页
农民工维权研究文献述评_第5页
资源描述:

《农民工维权研究文献述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农民工维权研究文献述评  摘要:转型期的中国,农民工维权行动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从社会运动与集体行动理论的心理学、资源动员与政治过程等三个理论视角对相关研究文献做了述评,认为农民工维权研究已经进入解释性研究阶段,但关于农民工维权态度的规范解释性研究还比较少见,而且既有研究对于农民工维权规模与数量的增长与农民工群体内部发生的结构性变化之间的联系,还缺乏系统的研究。  关键词:农民工;维权;述评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水平随之提高,使得国民收入差距逐渐扩大,城乡二元结构也逐渐形成

2、。转型期的中国,产生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民工。根据社会学家布劳的社会交换理论,私营企业雇主和农民工之间的关系可以看成是一种社会交换关系,在这种社会交换关系雇主和农民工之间存在不对称的相互依赖关系,从而使农民工的劳动权益得不到切实有效的保障。(罗忆源,2006)再加上农民工在社会架构中的弱势地位在短期内不会有实质性改变,绝大部分农民工由于学历,技能等原因,只能选择从事收入低、劳动强度大、职业风险高的工作,并且在劳资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现象屡见不鲜,而与之相应的农民工维权也受到广泛关注。  目前国内关于农民工维权的研究可区分

3、为规范性研究与解释性研究。其中规范性研究主要从宏观角度对农民工群益被侵害状况,农民工维权现状(宋娟,2011),农民工维权方式的选择(王伦刚,2009;黄振辉,王金红,2010;杨正喜,唐鸣,2007;江立华,胡杰成,2007;邵华,2009;王亮,2009;裴亚荣,吴珊,杨磊,2012),政府组织在农民工维权中的作用等做描述性研究(徐静,2007;李惠明,2007;王洪波,2007;郭志全,2009;文丽萍,2009;黄锟,2006)。而有关农民工维权的解释性研究,主要从社会运动与集体行为理论1中汲取资源,通过大型问卷调查,实证分析农民工维权状况。笔

4、者认为农民工维权研究已经进入规范的解释性研究阶段,下文主要述评关于农民工维权的解释性研究文献。  一、心理学视角  美国早期关于集体行动、社会运动和革命的研究是在勒庞的社会心理学的基础上起步的。(赵鼎新,2006,26-27)从勒庞的心智归一法则到布鲁默的循环反应,再到格尔的相对剥夺感。古典理论更多地将集体行动视为一种反文化或社会失范现象,呈现过度、歇斯底里或夸大的行为模式,是一种病态的社会行为。“相对剥夺感”是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经典理论。该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某种价值期望,而社会则有某种价值能力。当社会变迁导致社会的价值能力小于个人的价值期望时,人们

5、就会产生“相对剥夺感”。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认为,当人们觉得自己在工作上的投入量与他人从工作上所得到的报酬相比较,二者不相称时,或者当人们认为自己比别人干得多,却和别人得到同样的报酬或比别人少时,就产生相对剥夺感。在他们研究基础上,我国学者郭星华(2001)提出,相对剥夺感是指人们通过与参照群体的比较而产生的一种自身利益被其他群体剥夺的内心感受,主要源于参照群体的选择。我们发现,相对剥夺感实质,是在对比某种参照对象后,期望和现实对比后产生的不公平。部分学者在农民工维权与剥夺感之间建立了联系,他们认为农民进城务工之后,他们的工资待遇、福利保障的水平等普遍低

6、于在城市户籍人口。对于务工目的仅仅是赚钱谋生的农民工,他们的参照对象是生活在农村老家的人,对于一些希望能走出农村的农民工,他们的参照对象则是城镇居民。以城镇居民为参照对象的农民工,其务工目的不仅仅限于获取经济利益,而且希望获得认同、尊重、价值实现等。当他们发现价值期望得不到满足时,相对剥夺感就会上升。根据格尔提出的“挫折-反抗机制”,人的相对剥夺感越大,其造反的可能性和其破坏性也越大。  武汉大学的刘传江、程建林(2007)则在剥夺感的基础上,具体提出了农民工不同代际间的差异,他们通过对武汉市“第一代”“第二代”农民工之间进行比较发现,在客观环境和主观

7、思想上,两代农民工都有明显的差异。林燕玲(2008)发现,相比第一代农民工,第二代农民工强烈的主体意识会激发起为主张公平的社会待遇而进行抗争。王春光(2001)认为,新生代农民工比较强烈的权益意识来源,很大程度归结于他们独生子女的生活经历,较高的受教育程度,以及与现代文明的天然联系等,与传统农民工显著不同。蔡禾等(2009)研究表明,年轻的农民工缺乏劳作经验,对农村生活缺乏认同,进城后自我认同上更倾向于城镇居民,产生过高的价值期望,进而引发强烈的认知失调问题与严重的相对剥夺感。同时,法律具有判断、导向作用,对法律认知程度不同,影响人对事物的判断。有学者

8、指出,仅仅有利益失衡,但缺乏利益意识或者就无法形成不公正感,也不会产生集体行动(应星,2007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