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英汉语基本颜色词的隐喻意义对比及其翻译方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英汉语基本颜色词的隐喻意义对比及其翻译方法【】随着词语使用的范围扩大,其意义便会发生变化,会被用于表达超出本身含义以外的意义,这时词语的意义扩大,便产生了词语的隐喻意义。隐喻无处不在,而且又富含民族文化。因此,对非本族人而言,理解隐喻的时候就会存在一定的困难。不同民族的人们对颜色的区分和理解也不相同。因此,在英汉语中,颜色词语也有着各自不同的隐喻意义,在翻译的时候,应当采用不同的方法将其隐喻意义传达给译入语读者。 【关键词】隐喻颜色词直译意译 一、引言 任何语言中,一个词的意义都不可能是单一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词语的意义会逐渐扩大,这时
2、有些词语便有了其隐喻意义。英汉语中,即使是对应的词语,其隐喻意义也并不完全等同,总会有或多或少的区别。因此,隐喻广泛存在于各种语言中。由于各民族的思维方式不完全一致,对颜色的认知和感觉也不相同,因此,英汉语中颜色词语各自隐喻意义就有着很大的区别。笔者将从隐喻的涵义、英汉语三个基本颜色词语的隐喻意义对比和英汉语基本颜色词隐喻意义的翻译三个方面,对这三个基本颜色词在英汉语中隐喻意义进行比较,并探讨在翻译中应该采用的方法。 二、无所不在的隐喻 由于社会的发展,词语的使用增多,因此其含义就会产生一些变化,在原始意义的基础上或者扩大或者缩小。有些词语就使用
3、的过程中,意义发生了一些变化,出现了词义的扩展,可以用于喻指与之不相关的事物。随着使用范围的扩大,使用人数的增多,这种比喻意义便成了约定俗成可以表示此类意义。 比喻有有明喻和暗喻之分,暗喻也就是隐喻。“隐喻是比明喻更进一层的譬喻。正文和譬喻的关系,比之明喻更为紧切”,“明喻的形式是‘甲如同乙’,隐喻的形式是‘甲就是乙’;明喻在形式只是相类的关系,隐喻在形式上却是相合的关系(陈望道,2008:62)。”也就是有无比喻词之分,隐喻中没有比喻词的存在,而明喻则必须通过比喻词来体现。如果说“那孩子像个猴子似的”,那就是明喻;而“孩子是祖国的花朵”,这句话则
4、用了隐喻。 而纽马克在其《翻译教程》中认为,隐喻指任何比喻的表达,所有的多义词(如一颗“沉重的”心)和英语中大部分的短语动词(如“推迟”,麻烦制造者等)都是潜在的隐喻。隐喻可能是一个单词表达的,也可能是扩展了的,比如说一个搭配、一条习语、一个句子,一条谚语、一则寓言或是一个完整的虚构话语,都是隐喻。 这也就是将隐喻扩大到与比喻相等的范围,认为所有的比喻表达都是隐喻。而莱考夫和约翰逊对隐喻的定义是: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他们认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pervasive),不但在语言中,而且在思想和行为中。我们
5、赖以进行思考和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在本质上也基本上是隐喻性的(转引自束定芳,2000:29)。 隐喻的范围如此广泛,那么对于词语的理解也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在其基本意义之外,还有着隐喻意义。而且由于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和历史传统等各方面的不同,汉英语言中词语也就有着各自不同的隐喻意义。比如说,“龙”在中国是一种吉祥的象征,是万物之首,在古代被当做是帝王的象征,而dragon在英语中则是一种凶险的动物,代表着残暴和邪恶。对龙的概念理解不同,在使用中其隐喻意义也就自然不同。 三、英汉语三个基本颜色词的隐喻意义对比 颜色词原本是人类用来描述世界上
6、各种各样颜色的,但是,随着语言的发展,颜色词语也有了各自的隐喻意义,“当我们用颜色词语来修饰其他原本没有颜色的事物时,便形成了颜色隐喻。”“心理相似性是指由颜色引起的心理意象与颜色所修饰的事物产生的心理意象的相似度。颜色隐喻使得我们对于事物的认知更加鲜明而生动(陈家旭,2007:173)。”各个国家的人民对颜色的认识并不相同,因此在各种语言中,对颜色进行描述的词语也或多或少。但是在所有的语言中,红、白、黑三原色都是最基本的颜色。 人类学家柏林和凯调查了98种语言,通过翻译把这些语言的颜色词与英语颜色术语(如黑、白、红、黄、蓝、绿等)进行跨文化比较,
7、发现基本颜色词的发展是进化是有序的:黑/白>红>黄/蓝/绿>粉/橙/灰/紫。也就是说,所有语言都包含“黑色”和“白色”。如果某一语言有3个颜色词,其中会有“红色”(陈家旭,秦蕾,2003)。但是,在英汉语中,即使是对同一颜色词语的认知和理解也不完全一致,其隐喻意义也有着不同。 1.白色与eoneisinablackmood指某人感到很痛苦、很压抑(Deignan,丁建明译,2001:217)。 3.红色和red 在汉语中,红色源于血、火和红花,给人以热情、喜庆和正义的心理意象,同时也有着极端、烦恼和仇恨的意象,中国人对红的隐喻认知也是两极的。一
8、方面,有红事、红运、红人;另一方面,也有红眼、红眼病等(陈家旭,秦蕾,2003)。 而在汉语中的通常情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