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诗海清代文学会议论文六经皆史与章学诚的文体观

何诗海清代文学会议论文六经皆史与章学诚的文体观

ID:21718075

大小:88.05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0-24

何诗海清代文学会议论文六经皆史与章学诚的文体观_第1页
何诗海清代文学会议论文六经皆史与章学诚的文体观_第2页
何诗海清代文学会议论文六经皆史与章学诚的文体观_第3页
何诗海清代文学会议论文六经皆史与章学诚的文体观_第4页
何诗海清代文学会议论文六经皆史与章学诚的文体观_第5页
资源描述:

《何诗海清代文学会议论文六经皆史与章学诚的文体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六经皆史”与章学诚的文体观何诗海提要:“六经皆史”说是统贯章学诚学术思想体系的核心理念,在其文学思想和文体观念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此说对“文本于经”的传统文体学思想形成一定冲击,为宋代以来开始盛行的“史诗”说注入了新的内涵,催生了章学诚以史为宗的独特古文观,也影响了章学诚的小说文体观。关键词:六经皆史章学诚文体观“六经皆史”是《文史通义》开篇提出的著名论断,也是贯穿章学诚学术思想体系的核心命题。长期以来,学界对此命题的内涵及其在史学史上的意义、影响等展开了热烈探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文史通义》并非就史论史,而是从广泛的学术史角度通论文、史,论文内容在全书占有重要地位,这在书名中

2、已透露出来。章学诚曾自称“鄙著《通义》之书,诸知己者许其可与论文”《又与朱少白》,章学诚《章学诚遗书》,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643页。,亦可见对论文的自负。作为统贯其学术思想的核心理念,“六经皆史”说必然会深刻影响章学诚的文学思想、文体观念,从而铸就史家论文的鲜明特色。而目前学界较少关注这个问题,本文拟就此展开讨论“六经皆史”说的内涵极其复杂,本文仅就其影响章学诚的文体观的若干显著方面进行探讨,故不能面面俱到。。一、“六经皆史”对“文本于经”说的冲击“文本于经”说是古代文学批评的传统观念,也是古代文体学的重要命题。自汉代儒学独尊之后,文学批评中便出现了依经立论的风气,如司马迁评司马相

3、如赋“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司马迁《史记》卷一一七,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073页。,班固“赋者,古诗之流也”,王逸“《离骚》之文,依托五经以立义焉”洪兴祖撰,白化文等点校《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9页。等,都明确提出骚、赋等文体与儒家经典的关系。魏晋之后,随着文学的自觉,人们往往从经书中发现文章之美,遂视五经为文章写作之渊薮。如晋傅玄称“《诗》之《雅》、《颂》,《书》之《典》、《谟》,文质足以相符”,“浩浩乎其文章之渊府也”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晋文》卷四九,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740页。,陆机“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

4、之芳润”等,都主张从儒家经典中汲取写作养料。至刘勰作《原道》、《征圣》、《宗经》篇,将道、圣、经三者明确联系起来,高倡五经为“文章奥府”、“群言之祖”《宗经》,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23页。,形成了文学批评史上比较系统的“宗经”说。文本于经,后世一切文体源于五经等,遂成为文体学史上的基本观念。刘勰、颜之推等还以实证方式,论证各体文章与五经的关系,如《文心雕龙·宗经》:“论、说、辞、序,则《易》统其首;诏、策、章、奏,则《书》发其源;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铭、诔、箴、祝,则《礼》统其端;纪、传、盟、檄,则《春秋》为根。并穷高以树表,极远以启疆

5、,所以百家腾越,终入环内者也。”《文心雕龙注》,第22——23页。此即“文体源于五经”说。后世不断补充、发挥刘勰的观点,将各体文章分系于五经或六经之下,逐步构建了以“文本于经”为核心理念的古代文体谱系。10“文本于经”说是以“尊经”为基本前提的,当前提动摇时,这一观念的合理性也随之遭遇挑战。“六经皆史”说恰恰动摇了“尊经”这一前提。在章学诚看来,“古无经史之别,六艺皆掌之史官”《论修史籍考要略》,《章学诚遗书》,第116页。,六经“初不为尊称,义取经纶为世法耳”《经解下》,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110页。,只是到后世才被儒家奉为经典,论其初始,“乃三代

6、圣时,典章法度,见于政教行事之实,而非圣人有意作为文字以传后世也”《经解上》,《文史通义校注》,第94页。。六经既为对三代政教行事和典章制度的记载,自然只是三代的历史,而非万世不变之常法,其神圣地位受到了强烈冲击。当然,章学诚主观上并没有贬抑、否定六经,甚至还赞美“六经之道,如日中天”《经解中》,《文史通义校注》,第103页。,“六经大义,昭如日星,三代损益,可推百世”《博约下》,《文史通义校注》,第165页。。只是,这种赞美仅因六经记载了“三代损益”的历史,充分体现了章学诚“治教无二,官师合一”《原道中》,《文史通义校注》,第131页。的社会理想,而非如世儒那样视六经为绝对权威与万世不变

7、的准则详参本文第四部分。。《答客问上》:“嗟乎,道之不明也久矣!六经皆史也。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孔子之作《春秋》也,盖曰:‘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然则典章事实,作者之所不敢忽,盖将即器而明道耳。”《文史通义校注》,第471——472页。可见章学诚心目中的“六经之道”绝非空洞教条或绝对真理,而是存在于“三代损益”、“典章实事”,即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之中,道之所寓,“不出官司典守,国家政教,而其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