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简析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本源与意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简析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本源与意蕴学术界对章氏六经皆史说思想渊源的讨论,颇为纷扰。最有代表性的争议是钱钟书等博洽的溯源工作遭到了仓修良等尖锐的辩驳。然而,在笔者看来,更为重要的是,对章学诚来说,他以什么样的方式获致这一观念,从而能够或者接受或者批判或者改造某些资源来建构自己的学说。所以本文特从章氏的为学取径入手来探讨六经皆史说的缘起,以避漫无归宿。我们认为,六经皆史说乃是章学诚奋力开拓出来的文史校雠之学的成果,此说之发轫尤其要从其成学过程去探寻。乾隆二十九年(1764),27岁的章学诚已经有了明确的志向:丈夫生不为史臣,亦当从名公巨卿,执笔充书记,而因得论列当世,以文章见用于时,如纂
2、修志乘,亦其中之一事也。重史重文,重视纂修志乘,注重经世致用,似乎很早就是他的志趣所在。章学诚是一位格调古雅、自然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好唱高调的学者,他所师法的古人,决不仅限于刘向刘歆父子、刘勰、刘知几,而必欲由刘知几、曾巩、郑樵其人上攀迁、固、向、歆而追本孔夫子。所谓《春秋》经世之学也就是将上文提到的校雠之学进一步明确其旨趣,著作之能与条理之别,虽各有侧重,实相济为功,而义之所归就在于校雠师法,不可不传;而著录专家,不可不立也。这也就是日后学诚自称所从事的文史校雠之学。至此,章学诚非常清楚要开拓什么样的学问了,其学术的基本精神也已经确立,如影随形,他关于六经的见解也进入了新境地。章学诚在
3、给钱大昕的信中说:盖向、歆所为《七略》、《别录》者,其叙六艺百家,悉惟本于古人官守,不尽为艺林述文墨也。可见在草创之处,他下意识地将自己的新解与向、歆父子的原有看法混在一起了,因为从《汉书艺文志》来看,他们是将九流(即此函所谓百家)本于古人官守,即有所谓诸子出于王官说或称为九流出于王官说,并没有将六艺悉惟本于古人官守。不过他当时也许认为自己的见解不过本于向、歆父子而向前推原而来,故不必视为己出章学诚以非常凝练的笔调,勾勒了从黄金古代到后世之文明演变史。他先是提出了文字的根源与功能在于务为治法的观念,他引《易》为说,不过是将早就有的古人文字,其初繁然杂出,惟用所适的想法理论化了而已,鲜明
4、地透露了他那一贯的经世致用气质。从这一原则出发,他又充分表达了对以周官掌故为典型的政与教、治与学合一(官师合一)的三代鼎盛的同文为治的高度礼赞。这当然是从他所领悟的六卿联事之意发挥而来的。他又看到了三代盛时(他不断用这个词汇,与衰周之世相对照)到三代而后学术大转折的历史趋向,即由官师合一走向官、师分,百家私学兴,书既散在天下,无所统宗,于是著录部次之法起的过程。章氏以某种历史学家的敏感意识到此乃势也,而非私意所可改变。六经的意义正是要从这种类似于某种大裂变或大灾变的背景下去理解。他在注文中特意指出的六经皆属掌故,显然是说,六经是与衰世人自为书,家自为说泛滥无归的百家私学性质完全不同的东
5、西,是三代盛治的结晶,也就是周代的王官学的遗产,(他后来用的概念官礼之遗正是此意,注意,他用遗字是与变字相对比为文的④)更是后世学术要溯源的统宗。钱穆指出:章学诚《文史通义》所谓`六经皆史'之`史'字,并不指历史言,而实指的官学言。古代政府掌管各衙门文件档案者皆称`史',此所谓`史'者,实略当于后世之所谓`吏'。此论可谓深得其旨。章氏当然是尊经的,他最不愿看到的是一干人等一向高阁六经,置之`尊而不亲'之列,不知六经固如日月,虽高不可逾,而无日不与人相切近。是故他对六经的意义的新解释,正是要人既尊且亲之的。章学诚显然无意动摇六经的权威地位,
6、相反,他的新诠释的冲动,与对六经不可替代的示范功能的认知,是须臾不可离的。用《言公》中的话来说就是六艺为文字之权舆;用《答客问中》的话来说就是六经之于典籍也,犹天之有日月也。但是也正因为他对六经采用的是师其意的态度和必将当前的文事治道溯源联结于唐虞三代的做法,竟出人意料地起到了模糊或打破六经神圣性的媒介作用,比如以周官掌故为史家述道之典范而几于将经典等于档案与史料,此外如以经拟时王之制度、以经拟时文等等,都微妙地存在以意尊之之意图而适足以收获以意僭之之后果。这大概也是侯外庐等看到的依据历史观点而通经的必然逻辑吧。章学诚确实是不满于空谈性天以`道'名学的宋学流弊,他以孔子为学本周
7、公、以《六经》统《四书》,10就是用经世的精神对宋学加以规正,他也看到了汉学的墨守与破碎之弊,他还看到无论宋学汉学均失之于不文。但是站在《原道》的立场,他是不可能用史学代替经学或理学的,所以他承认如阮元《车考》之类考索之家,亦不易易,更极诋袁枚以所谓著述家的名义菲薄考据,也能承认宋儒之学,自是三代以后讲求诚正治平正路,其析理之精,践履之笃,汉、唐之儒未之闻也。章学诚对经与经学自有明确的分际,如前所述,他当然是崇经的,所以要明其大义以致用,并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