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命运的历史沉浮与中国哲学的现代意识

荀子命运的历史沉浮与中国哲学的现代意识

ID:21503138

大小:61.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0-22

荀子命运的历史沉浮与中国哲学的现代意识_第1页
荀子命运的历史沉浮与中国哲学的现代意识_第2页
荀子命运的历史沉浮与中国哲学的现代意识_第3页
荀子命运的历史沉浮与中国哲学的现代意识_第4页
荀子命运的历史沉浮与中国哲学的现代意识_第5页
资源描述:

《荀子命运的历史沉浮与中国哲学的现代意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荀子命运的历史沉浮与中国哲学的现代意识历史总能见出其动态。这里关注荀子身价的涨涨落落,却更留心涨落的因缘,欲分析思想与实际生活的关系。对于这种关系,一般来说可以有正反两方面的理解。意大利的克罗齐强调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英国的柯林伍德也认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这是正面的理解,强调历史与哲学具有同样的性质和意义:大凡人类以往的行为与活动,只有经过思想的理性反省以后,才得以进入历史的视野,历史就是活着的心灵的自我认识。与此相反的是另一种理解是:大凡思想,只不过是人类实用或功利的反映,思想总跟着实际生活走,历史就是一个很服从的女孩子,只会按照生活的涂抹来装

2、扮自己。如果我们将实用或功利理解为一种现实的切身利害,那么我们就会发现上述两种理解实为两极相通,相反相成。因为,切身利害不仅仅只是物质利益的,它也可能是思想的,包括知识的和道德的等。在本源层面上我们实在很难判定各种利害之高下,但手段的选择虽可以造成某种区别,因而争论实际生活跟着思想走,还是思想跟着实际生活走这两种理解的对错是非,意义并不大,问题只在于如何切入这种循环。在这个意义上,康德强调“人们虽然可以互相指责愚蠢和不理智,却永远不能互相指责卑鄙和恶毒:因为他们每个人在按照自己的方式看待事物时毕竟全都在奔赴一个对每个人都是快乐的目标”。当然,康德并

3、不是一个历史相对主义者,我们的任务也不是要将荀子葬入虚无。这里的一个基本判断是,历史上的荀子面相众多,彼此之间充满着矛盾。但这并不是一件“坏的”事情,我们恰恰可以通过这些矛盾的陈述来清理出历史的事实。哲学必须首先直面这种历史的事实,然后方能够进入生活、建设生活;反之,缺乏或无视这种历史的维度,哲学可能高明爽朗,但却难以避免自说自话的宿命。是故这里的第二个基本判断是,并不是每一位现代哲学家都具有现代意识,中国哲学的现代化道路依然崎岖漫长。对于中国现代哲学家来讲,这个问题显得尤其重要。限于篇幅,本文重点关注荀子晚清以降的历史命运,并将其绾结于牟宗三的荀

4、子研究,抛砖引玉,以俟来者。一荀子的生卒年月现在已经不能确知,《荀子》一书为弟子辑录,亦或有后人杂凑的成份。然而司马迁在《史记》中写下《孟子荀卿列传》,就已经奠定了荀子与孟子并列而为儒学大宗的历史地位。当其时,荀学实对两汉经学有较大影响,按照清汪中《荀子通论》的说法“六艺之传赖以不绝者,荀卿也”。但是,荀子的影响较孟子要小,且有了下降趋势,东汉已经不及西汉了。至唐,韩愈的《原道》建立了某种“道统”,而荀子被判定为“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其间虽有柳宗元、刘禹锡等发明天人之论,以及杨惊之注《荀子》,然荀子日益被贬抑的命运已不可变。人们渐渐习惯了“孔

5、孟之道”的说法,至元“亚圣”孟子“配食宣圣”,可谓水到渠成。韩愈《原道》的目的是以“塞”促“流”,以“止”达“行”,故“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的目的只能是“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但经由宋明而至清朝,道统有继“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的状态却还是没能出现,晚清以降,民众在内忧外患的夹击下反而被投入到更加水深火热的生活深渊中。于是乎,所谓的道统就变得可疑起来,人们由用而体,反思中国文化之优劣,而有“尊荀”和“排荀”两派。“排荀”者,首推谭嗣同闻名。其《仁学》宣称孔子之学衍为两大支:一为思孟学派,“畅宣民主之理以竟孔之志”一由子夏传田子方而至庄子“痛诋

6、君主”。但不幸的是,这两大支都失传了,‘‘荀乃乘间冒孔之名以败孔之道”,故荀子应该为中国的专制政治负完全的文化责任“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惟大盗利用乡愿,惟乡愿工媚大盗,二者交相资,而罔不托之于孔”《仁学•二十九》)。谭嗣同的《仁学》被梁启超视为“一种元气淋漓景象”的“排荀运动”的结果。所谓“排荀运动”,是指梁启超、夏曾佑与谭嗣同三数朋友诗酒唱和,痛诋荀子“清儒所做的汉学,自命为‘荀学我们要把当时垄断学界的汉学打倒,便用‘禽贼禽王’的手段去打他们的老祖宗一荀子”。这里梁启超将“排荀”运动理解为一种对“乾嘉考

7、证学”的“革命”,因而在其中找到了“精神解放”的愉快。[綱这就见出康有为的影响。康有为判“二千年来皆荀子、歆学”(《孟子微》),以其最痛恨的窜改者、伪造者刘歆与荀子并提,言其“令二千年之中国,安于小康,不得蒙大同之泽”(《礼运注序》)。同“排荀”者一样,“尊荀”者亦在文化中找寻中国之所以落后的原因,但这次不是“绌荀申孟”,而是“抑孟扬荀”,其代表当推章太炎。章太炎说“窃谓孟子之学,虽抗言王道,然其实郡县之才也……其可选成循吏。即孟子得时乘权,亦不过如黄霸龚遂耳,不如荀子之规模扩大”,甚至还有“孙卿死而儒术绝”的夸张说法。章太炎此议,一方面是对“排荀

8、”论者回应和反弹,但更重要的原因却是其治学门径、治学方法不同于康梁等人。作为晚清朴学大师俞樾的弟子,章太炎承乾嘉考证学之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