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关于荀子哲学的现代管理思想阐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关于荀子哲学的现代管理思想阐释荀子哲学的现代管理思想阐释如下文1先秦儒学的发展哲学产生于古希腊,但中国古代哲学也闪耀着辉煌的成就,尤其是儒家哲学更是独树一帜。孔子、孟子和荀子是我国哲学史上着名的先秦三儒,开拓了中国儒学两千年的基业,也对世界古代哲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孟子和荀子在对孔子思想的继承的前提下又提出了自己的哲学主张,但孟子和荀子的思想又存在着差异,形成了先秦儒学五彩斑斓的局面,为后世儒学百花争艳的展开创立了平台。孔子是儒学的开创者,但并不是儒的开创者。儒,或者以儒为职业的人,在孔子之前就有了,大都是殷人后裔。《说文》称: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殷亡国后,周人采
2、取了灭其国不灭其族的做法,将殷人安置在一块划出的地盘。在春秋时,周礼已经衰落,散于民间,但许多人即使知道周礼而不按周礼的要求去做。孔子的政治主张是复周礼,周礼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依靠这种礼,各个阶层可以得到合理的安排。孔子死后,儒分有八,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孟子受教于孔子之孙子思,成年后仿效孔子在家乡授徒讲学,四十岁之后开始出仕,开始游历齐、滕、薛、鲁、梁等国,推行其仁政主张。孔子是一个敦厚长者,性格温和,而孟子个性强烈,以好辩着称。性善论是孟子的一大发明,也是孟子对中国哲学思想的最大贡献。2荀子的哲学
3、思想和主张荀子是战国时期赵国人,少年后多次游学于齐,在稷下学宫三为祭酒,声望很高,对儒家的《诗》、《礼》、《易》、《春秋》都很有研究,一度应聘入秦,又曾在赵国议兵,弟子甚多,法家着名代表韩非、李斯均出自其门下。荀子对墨家、道家、法家以及儒家内部的其他学派均有所批评,独崇孔子,认为只有孔子的学说才能够总方略,齐言行,壹统类,而群天下之英杰,而告之以大古,教之以至顺。荀子和孟子的思想都源于孔子,但孟子偏重于继承孔子的仁学,荀子偏重于继承孔子的礼学。孟子的思想基础是性善论,荀子的思想基础是性恶论。但是,荀子只是以其欲望任其发展的结果为恶,并不是以欲望本身为恶。荀子在思想上以孔子正宗自居,
4、与孟子的思想取舍相反不同。荀子的哲学主张主要包括如下内容:2.1性伪之分。荀子不满孟子的性善论,逻辑起点在于性伪之分,认为孟子不知道性和伪的区别,因而对性和伪进行了严格的区分。荀子指出:性者,本始材朴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即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荀子以生之自然之状况或资质为性,主要内容之一是指身体器官的欲望。荀子说:若夫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生于人之情性者也。在荀子看来,人与人的性是相同的,圣人和众人、尧舜和桀纣的性是相同的。不过,荀子不以欲望本身为恶,而以欲望的泛滥为恶。在荀子看来,伪是人为的意思,与性相对。荀子说:夫感而不能然,必且待事
5、而后然者,谓之生于伪,具有明显的后天性,是与人的道德相关的思想、行动及其结果,于人的努力,即虑积焉,能习焉,而后成谓之伪。2.2化性起伪。所谓化性而起伪,就是将先天的自然资质转化为人为的道德特性。荀子认为,如果要完成化性而起伪,即虚壹而静和心可以知道,也就是认知的能力和道的存在。在荀子看来,人天生就有认知的能力。他说:目辨黑白美恶,耳辨声音清浊,口辨酸咸甘苦,鼻辨芬芳腥臊,骨体肤理辨寒暑疾养,是又人之所常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虚壹而静是荀子十分重要的思想。虚是指不以已有的知识妨碍接受新的知识,壹是指思想专一不二,静是指思想宁静不躁。荀子认为,人之所以能够知道,在于虚心、专心、静
6、心,即能够虚壹而静。通过虚壹而静的功夫,不偏执一端,不为想象和经验所混淆,不让情感扰乱理智,心就可以知道了。化性而起伪的一个条件是需要有道。荀子的心可以知道的道是有具体所指的: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君子之所道也。《儒效》中说:道者何也?曰:君道也。道存则国存,道亡则国亡。《君道》中强调,荀子的道不是自然之道,宇宙之道,而是治国之道。荀子认为,为了防止欲望情性的泛滥,必须有礼义法度。有了礼义法度之后,人的欲望才能得到节制,情性才能得到矫饰,社会才不至于悖乱偏险而不治,从而达到和善的目的。2.3涂之人可以为禹。荀子认为:涂之人可以为禹。曷谓也?曰:凡禹之所以为禹者,以
7、其为仁义法正也。然则仁义法正有可知可能之理,然而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然则其可以为禹明矣。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人作为认识和学习的主体,是可以接受礼义法正的。接受了礼义法正之后,就使自己成为了有德之人,这就是涂之人可以为禹的具体含义。涂之人可以为禹是化性而起伪的终极形态。价值哲学的回想与展望如下文从重视个人德性问题到重视社会德性问题哲学所关注的重点问题总是时代最突出的问题,古希腊、古罗马一直到西方中世纪重视个人德性问题都是与当时时代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