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485718
大小:55.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22
《浅谈小学生厌学的原因及调整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小学生厌学的原因及调整策略【摘要】小学生的厌学行为常常表现为:学习态度存在认识偏差;对学习活动本身存在认识偏差;对学习价值观的认识上存在偏差。本研究从学校教育方面提出了解决小学生厌学问题的相应对策,优化教学方法,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兴趣;建立多元评价模式,促进学生发展;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关键词】小学生厌学对策一、小学生厌学的原因1、心理发展不成熟儿童的注意力具有不稳定的特点,很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课堂上,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东张西望、甚至与其他小朋友说话的现象。导致有些内容课上没听懂,课下如果没有
2、及时解决,将严重影响对后面学习内容的理解,久而久之,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出现厌学情况。另外,小学儿童主要靠机械记忆来记忆材料,记忆效果较差,耗时多,效率低,遗忘快。即使在学习过程中付出很多努力,但收获却很小,也会导致对学习失去信心,产生厌学心理。当然,小学儿童的意志品质中的自觉性和坚持性都比较差,在完成某一任务时经常需要教师和家长的督促和强制要求,而不是靠自觉行为,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很容易放弃,进而导致厌学。2、.学校因素学校生活单调乏味,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少,学生自发组织的愉快体育小组得不到支持,如有个班级七八个学生喜爱足球,班主任将他们玩的足球也没收这种单一的
3、文化学习,容易使学生形成厌烦情绪和疲倦心理,从而产生厌学行为。教师的素质是造成厌学生的重要原因。有的教师偏心教育,以貌取人,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尤其对反应迟钝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尊重关爱不够,不能对学困生优先提问、优先辅导、优先评价,学困生很难攻克学习上的困难,感受不到成功了的喜悦,从而丧失信心。教师教学方法陈旧,“填鸭式”教学,不会因材施教,不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一有过错,只会批评、责骂、冷嘲热讽,不会在学生学习困难时给予及时地辅导、诚心地鼓励。有的教师还歧视差生,简单粗暴,赶出教室,深深地伤害差生的自尊,师生关系紧张,情绪对
4、立,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消极态度,失去学习兴趣、毅力和动力,成为厌学生。不可否认,在小学生厌学的趋势中,师生关系不和谐扮演了催化剂的角色。小学生有时对抽象的数理概念不理解,教师偶尔会错误地以为是学生不努力学习的原因,从而批评甚至惩罚学生,使学生害怕老师,害怕课堂,甚至害怕走进学校,从而产生厌学心理。一些教师为了使学生记住所学知识,往往给学生布置大量作业,使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给学生带来巨大压力,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研宄表明学习负担过重是小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最主要因素。此外,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采用枯燥、刻板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
5、学,也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产生厌学心理。3、家庭教育的不当家庭教育的不当包含两种情况,其一是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过多,期望过高,采用专制型的家庭教养方式,为孩子报名参加各种辅导班和特长班,牺牲孩子的休息、娱乐时间,使孩子整天奔波于学校与辅导班之间,过于疲累,从而失去学习兴趣。其二是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或放纵,采用溺爱型或忽视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前者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对孩子过分溺爱,而后者对孩子漠不关心,不加管束,放任自流,很容易使学生养成好逸恶劳的性格,在学习上不思进取,从而厌学学校教育对厌学的应对策略学校应确立具有亲和力和轻松的教育理念。小学阶段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是
6、非分辨能力多数来自间接要求,表现极不稳定。对于社会上不良现象不能正确辨别与对待,世界观、人生观处在可塑期极异产生偏差,学校德育必须紧紧抓住这点,根据学生心理素质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引导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兴趣和爱好,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社会发展和竞争异常快速和激励。“幼而学,壮而行”,没有知识文化,缺少适应社会的能力很难有未来。但不能过分夸大这一点走入“左”的误区,增大学生压力,造成心理恐惧和心理障碍,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学校应确立全面学生观。确立全面学生观,首先应热爱全体学生,“以每一个学生为本”。尤其对反应迟钝和学习有
7、困难的学生,更要关心关爱,要树立转化一个学困生与培养一个优秀生一样光荣的思想,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质,想尽办法,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能动性。确立全面学生观,还应懂得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是多样的、多彩的、生动的,学文化,学科技,学体育,学音乐,学劳动与其它,不要以文化学习替代一切学习,不要增加过重的作业负担,反对以牺牲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代价获取分数,更反对以牺牲学生的健康快乐为代价获取分数。学校应组织适当的科技兴趣类集体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让学生在活动中互相学习、互相合作、互相交流、互相协作、互相配合。同学之间通过各种相互帮助而满足自己影响别人的需要,同时又通过互
8、相关心而满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