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 — 反思 — 再探索

探索 — 反思 — 再探索

ID:21455732

大小:56.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22

探索 — 反思 — 再探索_第1页
探索 — 反思 — 再探索_第2页
探索 — 反思 — 再探索_第3页
探索 — 反思 — 再探索_第4页
探索 — 反思 — 再探索_第5页
资源描述:

《探索 — 反思 — 再探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探索—反思—再探索一、引言  近几年的江苏卷,解析几何除了考查相应的知识点以外,更重要的是考查学生的计算能力。学生对很多问题有思路,但是真正到计算的时候往往又错误百出。为此,我专门挑选了2011年江苏卷中的解析几何题目作为例题来强化学生的计算,并促成学生养成解后反思的习惯。  二、课堂实录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看看在解析几何中如何算,能否少算甚至不算。  (投影出例题)(2011年江苏卷第18题)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M、N分别是椭圆=1的顶点,过坐标原点的直线交椭圆于P,A两点,其中点P在第一象限,过P作x轴的垂线,垂足

2、为C,连接AC,并延长交椭圆于点B.设直线PA的斜率为k.对任意k>0,求证:PA⊥PB.  师:这是这道题目的第三问,也是区分度非常高的一问,我们一起讨论一下如何解决?  (学生互相讨论,有的已经开始动笔算)  生1:直接根据题意,求出PB的斜率。  师:求PB的斜率还缺那些条件?  生1:P点坐标、B点坐标。  师:如何求上述点的坐标。  生1:直线AP的方程和椭圆的方程联列,可以得到A、P两点的坐标,以及C点的坐标。  师:那B点坐标呢?  生1:直线AB的方程与椭圆的方程联列,可以得到B点坐标。  师:很好,请大家按照生1的思路

3、来算算看。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但是学生的解答始终不尽如人意)  师:生1,你算得怎样了?  生1:没有,太烦了,而且都是字母运算。  师:不能因为烦就放弃了,我们大家一起来试试看。  师:联列直线AP的方程和椭圆的方程可以得到P点坐标,多少?  生众:P(,),A(-,-)  师:直线AC的方程是y=(x-)(在黑板上边算边讲),把它和椭圆的方程联列,得到一元二次方程(2k)x-x-=0(*),注意这个方程的一个根就是点A的横坐标-,所以不用直接解方程,利用未达定理可以得到B点的横坐标是,纵坐标是,所以k====-,所以PA⊥P

4、B。  生众:哇噻,老师你太厉害了!  师:生1,你刚才计算到哪一步被卡住了?  生1:把直线AC的方程与椭圆的方程联列,后面感觉太繁了,没有敢接着往下算。  师:的确,这里联列得到的是二元二次方程组,次数高,未知量多,如果不是后来发现了“方程的一个根就是点A的横坐标”这个隐含条件的话,后面根本无法算下去,那么这种思路也只能停留在理论上了。  师:能否有计算稍微简便的方法?  生2:我有一个和生1相反的思路,这里我也求点B坐标,但是我不用直线AC的方程与椭圆的方程联列,而是把直线AC的方程和直线PB的方程联列,这样得到的是二元一次方程组

5、,次数低一点。  师:直线PB的方程没有呀?  生2:假设PA⊥PB,把直线AC的方程和直线PB的方程联列得到点B坐标,然后证明点B在椭圆上,行不?  师:这种方法行吗?  (大家互相讨论,一会儿,生3举起了手)  生3:应该可以的,好像是初中的“同一法”。  师:说得具体点。  生3:假设PA⊥PB,把直线AC的方程和直线PB的方程联列得到点B坐标,再证明点B在椭圆上,这样点B′与点B重合,由此得到PA⊥PB。  师:嗯,思路不错,不知道能否算出来,请大家试试看。  生众:啊……  (过了近十分钟,我请全班数学计算最好的生4来叙述解答

6、过程)  生4:l∶y=(x-),l∶y-=-(x-),联列得到B′(,);把点B′的坐标代入椭圆的方程有[]2[]=4,所以点B在椭圆上,点B′与点B重合,所以PA⊥PB。  师:虽然改变了方法,简化了运算,但是由于字母的存在,还需要大家具备必要的计算能力。  师:下面我们来欣赏一种运算更为简单的方法。由于要证明PA⊥PB,所以我们主要看斜率之间的关系,设P(x,y),B(x,y),则A(-x,-y),C(x,0)设直线PB,AB的斜率分别为k,k,由第一种方法我们知道k=,所以kk=2kk=2··===-1,即PA⊥PB。  (学生

7、一片惊讶之声)  师:这个方法计算量很小,这里面我们虽然设了两个点的坐标,共四个未知量,但是最终都没有求,直接通过运算,以及坐标之间的关系得到了PA⊥PB,这种方法称为“设而不求”,这是解题的最高境界。  师:以上我们通过三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前两个是大家想出来的,后一个是我给出的。从思路简单的角度来看,第一种方法最好想;从运算的简单程度来看,无疑第三种方法是最好的。我想大家都希望在高考的考场上一下子就想到第三种方法,对吧?  生众:是的。  师: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解题的过程中要多反思,通过不断探索—反思—探索—反思这样的循环反复,你的

8、解题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师:本题中由于k=,所以我们可以得到k·k=-,对照这个题目的条件和结论,我通过猜想,得到这个命题:若M,N是椭圆E:=1(a>b>0)上关于原点对称的两个点,点P是椭圆上任意一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