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解题教学中的“授之以渔”

数学解题教学中的“授之以渔”

ID:21382464

大小:49.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0-21

数学解题教学中的“授之以渔”_第1页
数学解题教学中的“授之以渔”_第2页
数学解题教学中的“授之以渔”_第3页
资源描述:

《数学解题教学中的“授之以渔”》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数学解题教学中的“授之以渔”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真正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做到“授之以渔”。  下面以高一数学中讲解“含字母系数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为例,谈谈个人的一些实际体会:  本课的教学目的在于传授给学生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高一学生对高中数学学习还在适应过程之中,所选例题不宜过难,在对二次不等式解法简要复习之后,引入例1“解关于x的不等式x2-(a1)xa1,a<1和a=1”三种情况分别写出确定答案。最后指出上述解题过程中所用到的正是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其产生过程也就是在用常规基础方法解决新问题时出现

2、新的难点,然后针对难点对症下药,解决难点的同时随之新方法产生。整个学习和讲解过程由于符合一般思维习惯,以基础知识为出发点,学习基本上是一个顺应过程,教师只需在关键处加以点拨,绝大部分学生可以自主完成,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对例1适当练习巩固之后,给出例2“解关于x的不等式x2ax1<0”,学生在自主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不难发现例2和例1的不同之处:  (1)在实施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基本步骤时,开始化简,定根时便出现困难——无法因式分解。  (2)及时转换方法用判别式求根时有发现无法确定对应二次方程是否有根。究其根源,在于字母参

3、数的介入使得对应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的正负不确定;  (3)因此,就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Δ进行讨论,分为“Δ<0,Δ=0和Δ>0”三种情况,  (4)“Δ<0,Δ=0”两种情况不难得到其对应的特殊解集,对于“Δ>0”情况下所得到的两根,与学生探讨是否需要如例1那样讨论两根大小,引导学生具体分析,发现此时两根的特殊形式使得两根之间大小已定,可写出确定答案,当然就无需讨论。  最后小结本课内容时,教师除了对含参数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题思路进行小结,同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或紧接的练习巩固课时上,应结合例1和例2加以强调,应用分类讨论的数学思

4、想解决问题时,切忌为了分类讨论而讨论。如果把分类讨论的思维过程说得轻松一点,分类讨论常常也只是在使用常规方法解题时,因无法避免出现多种可能性的时候所采取的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应对手段。遇上具体问题时不要先入为主,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充分利用已知条件,尽可能避免或简化分类讨论,实在需要讨论时应弄清楚在哪一步出现分歧,以及引起分歧的真正根源,并就此根源展开讨论。整个运用过程中最能反映思维水平的是三个关节的把握,即“为什么要讨论”,“什么时候讨论”和“讨论什么”,思维训练的重点也在于此。也只有真正了解了分类讨论思想的一般产生过程,才能

5、使学生体会到良好思维习惯和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使新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诞生看起来不再像是从天而降,无源之水。通过帮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来真正做到“有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中蕴涵的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能力水平上产生质的提高。  类似的,其他数学思想方法的传授也应该充分体现它们产生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本质,最后小结时应该尽可能适当指出其本质内涵。如“数形结合”思想,实质上就是对于同一事物有多种殊途同归的表现形式,那么在解决与之相关的问题中,如果从目前形式难以观察,则可以考虑人为把它变换至另一种形式以方便观察。同

6、一关于方程的代数形式和几何反映正因为具有一致性,所以在两者之间的灵活转换观察角度,两者的完美结合,就产生了数形结合的巧妙思想。  数学不是脱离实际的解题,而是思维的体操,只有“授之以渔”的解题教学,才能真正体现了数学作为基础学科的特性,为个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以及各方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