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686749
大小:10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5
《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 摘要:本文通过实例说明高中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及具体结合高中文言文基础知识进行文言文实词辨析的一些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新课改;文言文教学;实词辨析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4-0146-01 文言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这不仅体现在考试题目的设置当中,更体现在各“学段”教材内容所占的比例(小学10%,初中20%,高中30-40%)上。就高考而言,无论是“大纲卷”还是“课标卷”,文言文的命题便成为“永恒”题型。就高中学生而言,缺少了
2、相应的文化氛围,文言文成为他们花时间最长却最易丢分的题型。其实,高中语文教师只要善于总结知识的规律,教给学生一些“技巧”。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答题的命中率。从而实现了教学过程的简单化,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既提高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又解放了教师自身,教师既轻松又高效,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下面,笔者就以实词辨析法为例,浅谈一些实词推断最有效的方法。 实词推断的方法很多。例如:成语联想法,语法结构分析法,因文定义法,语法推断法,“互文”对举法等等。笔者认为,在文言文实词推断中,联系教材法、成语联想
3、法、语境推断法最为有用。 一、联系教材法4 文言文考题“试题在课外,答案课内”。这就是说,试题中出现的一些实词,想想在那篇课文中出现过,再联系课文对应文句进行相应的迁移。如“比来或徒隶觖望”一句中的“比”字,熟悉《祭十二郎文》的同学马上就会想到“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中的“比”字,意为“近来”,选项解释为“比较”显然错误。又如“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一句中的“薄”字的意义,熟悉《陈情表》的同学立刻就会想到“但以刘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意为“迫近”“靠近”之意,选项解释为“与‘厚’相对”是错误的。还有“躬旅涂泥,率先期
4、门”一句中的“躬”字,熟悉《出师表》的同学会想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中的“躬”字,意为“亲自”,选项中解释为“弯腰”显然是不对的。“令户出一男子乘城”中的“乘”,“不以外夷见忽”中的“见”等等,都可以联想到相应的课文的相应文句,再进行相应的义项迁移,就可以准确的推断考题中的选项词语的解释是否正确。所以,学好教材至关重要。 二、成语联想法 成语的来源有寓言故事、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作品名句,其中绝大部分来源于作品名句出处的古诗文。因而很多词语的文言意义在成语中得到了保留,在推断文言文实词时,我们就可以联系成语来辨析其
5、意义的正误。如“韩轨遂投城遁走”一句中的“投”字是否作“投奔”解释呢?联想到成语“投笔从戎”,可知此处“投”应为“扔掉”“舍弃”。又如“初,并人恃契丹为声援”一句中的“恃”该如何解释呢?联想到成语“恃才傲物”,可知这个“恃”字应为“依靠”“凭借”。再如“民不堪命,旧君没敢诘问”一句中的“堪”能否作“可能”讲。联想到成语“民不堪命”4,就可知这个“义项”是错误的,应作“胜任”“忍受”讲。如“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里的“靡”“克”“初”,“是己非人”中的“是”“非”等等字词,都可以借助相应的成语做出正确的推断。因此,学生对于成语
6、的意义和用法一定要引起高度的重视。 三、语境推断法 词语的语义往往是一词多义的,但在具体的语境中,词语的语义却是固定的、唯一的。因此,在推断文言文实词时,我们就可以将文言实词带入具体的语境之中(具体的选文具体的一句中,一段中,一篇中),然后根据该词所在的相应段落的上下文句,整篇文意做出推断。符合语境的正确,否则错误。如“及山西,伏发”中的“发”这个词,是否可以当“发现”讲呢?该词所选文本中有如下的表述:“是冬,契丹南侵,延昭伏锐兵于羊山西,自北掩去,且战且退。及山西,伏发,契丹众大败,获其将,函首以献。”根据此文段,我
7、们不难推断出此文句中的“发”,不是“发现”而是“发动”之意。又如“若将缒城斫营者”中的“斫”,试题选项中解释为“砍”,的确,“斫”这个词有“砍”的义项,但所选文本中有“会城中矢少,应元乘月黑,束藁为人,人竿一灯,兵士伏垣内,击鼓叫噪,若将缒城斫营者。大军惊,矢发如雨。比晓,获矢无算”的表述。据此,我们就能推断出“若将缒城斫营者”中的“斫”义,它并不是“砍”,而应当作“击”“攻击”讲。再如“恐自是民无复敢货矾”一句中的“货”这个词,试题选项中将其解释为“贿赂”。所选文本就?词有“奇情止尔,若傅致其罪,恐自是民无复敢货矾,数百
8、万之储,皆为土石”的表述。根据相应的语境,我们不难推断出,这里的“货”不能当“贿赂”4讲,而应当作“卖”讲。诸如“狱治多相牵系”中的“狱”,“征商者以为匿税”中的“匿”,“周祖讨三叛,表继筠从行”中的“表”等等词语都可以用“语境推断法”来辨析文言文实词义项的正误。可以这么说,“语境推断法”适用于一切文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