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画的审美境界

浅析中国画的审美境界

ID:21258529

大小:53.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20

浅析中国画的审美境界_第1页
浅析中国画的审美境界_第2页
浅析中国画的审美境界_第3页
浅析中国画的审美境界_第4页
浅析中国画的审美境界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析中国画的审美境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析中国画的审美境界:中国绘画在其形成、继承和发展的长期过程中,受到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理念影响,加上中国画所用材料的特有功效,形成了其特有的艺术风格。这种艺术风格也呈现出了中国画中天人合一、不似之似、以及荒寒等独特的审美境界。  关键词:中国画;审美境界;天人合一;不似之似;荒寒  :J201:A:1005-5312(2011)29-0183-02    审美境界一般是指在生活和艺术中出现的审美的情境。它是情与景、心与境的有机统一。同时,这种情境的有机统一表现在接受效果上又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其中,有限的是景和物,无限的是情思、想象和韵味

2、。在这种无限的情思和想象中,生成的是包孕了无限韵味的意蕴,从而具有比日常生活中的普通型审美或感官性审美更有内涵、更耐人寻味、更具审美价值的地方。  中国绘画在其形成、继承和发展的长期过程中,始终紧紧依附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理念,加上中国画所用材料的特有功效,形成了其特有的艺术风格。传统的中国画在造型艺术上,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创作思想上明确蔑视对自然的模仿和表面的形式,它靠文学性的支持,传达物象在心目中的形象——心象。中国绘画的造型往往通过改变客观事物原有的艺术变形方式,即意象造型,在更高的审美层次上表现艺术家

3、感受的真实和情感的真实。意象思维正是中华民族经过长期思考与实践所创建的一种了解世界、创造文明的认识观与方法论,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大观。  中国画的审美境界就是在审美主体情感参与下,对艺术再现自然景物或其他物象审美创造后所形成的意境。难怪国学大师王国维也认为境界是将景物与情感相提并论,即“情景者,境界也”,在他那里的“境界”也就是“意境”的意思。而中国画的审美境界,无非是指审美主体的“意境”与审美客体呈现出来的“情景”二者之间浑然契合。在中国画审美境界中,由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契合的方式与程度不同,以及所处的时代不同,所构成的审美境界也不

4、同,下面就主要的几种进行论述:  一、中国画的审美境界之“天人合一”  在中国古人看来,“天人合一”不仅是宇宙存在的一种基本样态,同时也是人生追求的一种最高境界。人在自己的一切行为中,达到了与自然融为一体、相亲相合,即达到了这样一种境界。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为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思维方式开启了先河,“天人合一”的思想,成了影响中国绘画发展的重要哲学理论依据。中国历代画家把“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奉为一种艺术精神,并把天与人体合无间的意象当做绘画的最高审美境界加以推崇。明末清初人唐志契《绘事微言·山水性情》说:“凡画山水,最要得山水性情,得其性情:山便得

5、环抱起伏之势,如跳如坐,如俯仰,如挂脚,自然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而落笔不生软矣。水便得涛浪潆洄之势,如绮、如云,如奔、如怒,如鬼面,自然水性即我性,水情即我情。”这是一种“物我同一”的移情现象。无论山水,还是草木,在画家眼里都是性灵与情感的气积,所谓“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水性即我性,水情即我情”,说明画家与山水情致相通,意趣相投。此情此意,融入笔墨,生化万象,自然意象无穷。“天人合一”的思想,引领人们超越狭隘世界,去领悟宇宙和人生之道。中国古代的优秀画家用多感的心境来直观自然,对自然有一种深刻的感受,他们能够在山水中发现宇宙无限的生

6、命,并且把永久的生命从自然中找出,在绘画中加以表现。在审美观照中,画家在构思中,让心灵沉浸到山水的底蕴之中,让自己的心灵与宇宙的生命节奏和谐统一,达到物我两忘,从而使能妙悟宇宙真谛。中国山水画保险了大自然的美丽风光,也表现了人对大自然的爱慕之情,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无差别”境界经常在绘画中出现。  二、中国画的审美境界之“不似之似”的意象境界  何谓“不似之似”?清初大画家石涛在一首诗中写?道:“名山许游未许画,画必似之山必怪。变幻神奇懵懂所,不似之似当下拜。”近代国画大师齐白石也有句名言:“不似为期世,太似为媚世。”他们都揭示出中国画艺术的

7、真谛,富有哲理地阐明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不似之似”在塑造直观形象的同时,注意了间接形象的?表现,充分调动了观赏者的思索、联想、情感等功能因素,使观赏者得到了极大的艺术美的享受而难以忘怀。因此集中地概括了中国画艺术的审美观。从形式上看,它是中国画的意象思维与造型的关系。艺术家在心理上感受到的意象,是有意味的形象意识,是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性的汇合。由意象这心理表象转换的艺术形象既非机械的具象,亦非极端的抽象,由于精神表现需寄托于物,就需要塑造一种客观物象与人的精神同构的造型。这种造型观与老庄哲学特别是“道”、“器”、“象”的观念有关,道

8、为乾坤阴阳变化的法则,法则无形:器为实体,有明确具体的形象。画家把他在现实中看到的具象的东西,在头脑中经过变形、加工、变成可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形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