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旅游美的审美境界

论旅游美的审美境界

ID:11330965

大小:52.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11

论旅游美的审美境界_第1页
论旅游美的审美境界_第2页
论旅游美的审美境界_第3页
论旅游美的审美境界_第4页
论旅游美的审美境界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旅游美的审美境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论旅游美的审美境界陈昌茂(贵州大学人文学院,贵州贵阳,550025)内容摘要:境界,境,用主体知觉给客观之景划了一个界围,主体进入客体,主体的知觉界围就是客体进入境中的界围,客体进入主体知觉,客观之景成为知觉之境。境是主客观的合一。旅游美审美境界的分类研究,目的在于找到旅游审美现象中主客观meeting的结构形式,建立旅游美学的基本词汇,为旅游美研究的精细化奠定概念基础。关键词:象境、实境、艺境、场境、-幻境旅游美是游客在旅游活动中创生的美,它的境界取决于活动的性质和内容,就是说,它虽然与对象(质料)相关

2、,但主要是活动的性质决定了它的境界和类型:什么样的旅游活动便创生了不同形态的旅游美境界。旅游活动的五种方式:愿游、行游、居游、憩游、忆游作为创生旅游美的五种途径,通过分析主客体meeting的结构形式,来对旅游美的境界形态进行描述和界定。境界,是由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去感受外界的色,声,嗅,味,触,法(六识)而产生的,境是客观之景因主体的观照而产生出的而且只与主体相接而生。境界,用主体知觉给客观之景划了一个界围,主体进入客体,主体的知觉界围就是客体进入境中的界围,客体进入主体知觉,客观之景成

3、为知觉之境。一、愿游审美活动中的象境(一)旅游性质----愿游-愿游指旅游动机形成的过程。旅游标示物是旅游地旅游审美文化地标性“感性实体”,神话诗性是游客旅游动机的形成过程中创生出来的一种旅游美美感。(二)、境界结构---神话结构神话诗性是愿游活动中创生的旅游美美感,它是借助想像和幻想获得的直觉形象。其想像和幻想的方式主要有:粘合,粘合就是把两种或以上本无关系的客观事物的属性和特征结合在一起,构成新形象;夸张,夸张是故意增大或缩小客观事物的正常特征;人格化,人格化就是对客观事物赋予人的形象和特征,从而产生

4、的新形象。我们把审美主客体的这种meeting形式界定为神话结构。■“劲健”行神如空,行气如虹。巫峡千寻,走云连风。饮真茹强,蓄素守中。喻彼行健,是谓存雄。天地与立,神化攸同。期之以实,御之以终。■“雄浑”大用外腓,真体内充。反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非强,来之无穷。(三)境界名称---象境李普曼认为,在大众传播极为发达的现代社会,存在三种意义上的“现实”:一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二是传播媒介加工后呈现的“象征性现实”(拟态环境),三

5、是人们意识中的“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即“主观现实”。“主观现实”是在对客观现实的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但很大程度上需要经过媒体搭建的“象征性现实”为中介而形成。经过这种中介后形成的“主观现实”,产生了一定的偏离,成为了一种“拟态”的现实。就旅游大众传播来说,这种偏离带有加强的主观性-----“故意偏离”-----用一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替代“客观现实”,它往往借助想像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在原型上附加了另外的“意义”----从中提炼出最能体现某种人物或某种生活现象特点的素材

6、进行整合、虚构,在艺术加工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客观现实”。于是,游客大脑中的“现实”就经历了两次偏离呈现一种格外的“超现实”图景,一种神话图境,令人向往。《易传系辞》云:圣人有见天下之秬,而拟诸其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所以,象者,像也。象作为代表宇宙万物的符号,是人这一主体对世界万物的某种神秘启示的记录与象征。艺象的最终完成,是借助艺术符号将心象有机结合的过程。审美主体的主观意向性与表象符号结合。二、行游审美活动中的实境 (一)旅游性质----行游我们把在一次旅游过程,如行走于风景名胜之中,观赏名山大川

7、、历史遗存、人文景观的“观光活动”称为“行游”。它是一个完整的游赏活动。如我们游览黄果树风景名胜区,观赏了它的大瀑布、天星桥、天书等景点,完成了对景区的游览。或者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游览了大瀑布:我们走下景台,穿过水帘洞,转下犀牛潭,又回到了观景台,完成了一次对景观的“行游”。所以,“观光”是总的概述,而“行游”是指具体的对于某一景物、某一景点、某一景区的游赏活动。正因为如此,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才把“观”与“游”,“行”与“居”几个概念进行细分。观是远距离的观赏,游是近距离的品味。所以,才有可观者多,可

8、游者少的结论。(二)、境界结构---模仿结构在这里,我们简单回顾西方美学理念的过程:鲍姆嘉登提出esthetice即感性原则——康德论证了它的根据——人的鉴赏力与主体通性的原则(无目的的合目的)——克罗齐提出了知觉原则——张法(直觉形象)。这些理论原则与司空图的三句话:“如遇幽人”(感悟)、“情性所至”(主体通性与鉴赏力)、“遇之自天”(直觉)、“一客荷樵”(直觉形象)。旅游美之实境形态,为一普遍的形态,在山水诗、山水画以及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